转自:中国妇女报
作为非药物疗法,针灸在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上表现卓越。在疼痛管理、慢性病康复等领域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成为替代阿片类药物的绿色疗法。临床与基础研究都表明,针灸在慢性病管理、老龄化社会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
黄涛长期在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等地进行国际学生的教学及临床带教,为欧美、“一带一路”等国家培养中医针灸人才数以千计;利用业余时间在国内和国际平台上为全球同行讲座,将中医文化向世界传播。
黄涛,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奥地利格拉兹医科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及程氏针灸(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学术继承人,第一届中国中医药杂志传真学者,中国老年保健学会生命科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今年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何蒙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如何让普通大众用好中医?让中医成为大众健康的新选择?应该如何发挥好中医的健康促进作用?
4月24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采访了今年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黄涛。
中医治疗:讲求辨证,中医素养很重要
记者刚踏上大门前的台阶,就看到从医院里面走出一位金发碧眼的白人小伙子,他说着流利的中国话和朋友交流刚才看病的事情。
“是的,很多外国人来此看病、听课。从硕士毕业行医30年来,我的学生早已遍布全世界。”黄涛微笑着告诉记者。
黄涛从1985年开始学习中医,师从首届国医大师、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程氏针灸的学术继承人及传承导师;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赴奥地利格拉兹医科大学进行访学。
不久前,一位乳腺癌患者来到黄涛的门诊。患者刚做过肿瘤切除手术,正在服药治疗。她脸色晦暗,说话无力,看起来非常虚弱。她真的是“虚弱”吗?黄涛发现,患者的脉象偏向实脉,“病邪正强有力地侵害患者,如果以‘虚’来治疗就反了。”黄涛用通俗的语言为记者解释道。
这位患者经过治疗,状态明显好转。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反复,再次找到黄涛。“您最近吃什么补药了吗?”黄涛根据多年经验询问道。患者说,她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介绍服用桂圆可以强身健体,她就吃桂圆肉、喝桂圆核煮的水。黄涛说:“桂圆虽好,但从辨证角度考虑,桂圆不适合您。”患者听从黄涛的建议,并继续接受中医调理后,病情渐渐好转。
准确辨证是中医治疗的关键。采访中,黄涛在纸上写下“实实虚虚”四个字。“从中医视角,治病前要辨别病症是实还是虚,实的问题就削弱,虚的问题要补充。显然,没有一定的中医素养,实与虚,很难辨别。”黄涛告诉记者。
在针灸医院的二楼,有三间诊室是黄涛工作的场所。黄涛在这里融会贯通了临床医治、中医讲座、带领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等诸多工作。她平均每日门诊量60人次,年均门诊量超过8000人次,其中肿瘤患者、糖尿病等疑难危重症占比51%。门诊之余,她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6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往往是一位患者好转了,就把家人、朋友都带来了——癌症患者带来胆囊炎的母亲、糖尿病的父亲、腰椎病的朋友……中医奉行医者仁心理念。我认为,中医推广发展的主要核心是用疗效说话,我们要自信。”黄涛说。
中医科研:让针灸协同手术刀发挥作用
胰腺癌和胃癌手术需要对消化道进行大范围重建,术后易出现腹胀、呕吐等病症,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最长的达两年之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一直是世界难题,其治疗主要依赖促胃动力药物,往往疗程长、疗效差、费用高,一定程度上制约术后疗效。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黄涛带领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的联合团队在针灸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下,依靠北京市中医药发展基金和“九三王选关怀基金”开展了“电针预刺激促进胃及壶腹部肿瘤快速康复的临床研究”。
2018年夏末的一天,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的病房里,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消化道肿瘤中心的几位专家观摩了针对胰胃手术后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的过程。
黄涛团队的女医师打开患者腹部的包布,穴位消毒、针刺穿皮、接通电针。被治疗的患者原本因刚刚手术后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不断呻吟,随着针刺进行,病人不但没有露出痛苦之色,面部及嘴唇渐渐露出淡淡的红润。
针灸医师随后以流利的英语介绍针灸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解决术后患者的胃肠胀气等问题,疼痛和烦躁情绪也大为改善。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消化道肿瘤中心主任本杰明F.卡尔沃(BenjaminF.Calvo)教授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经过三年多的合作研究,黄涛团队的7名针灸师共治疗了几百名患者。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特定类型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手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有明显缩短,为患者减少痛苦、节省费用以及恢复体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近期,黄涛又带领团队进行宫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干预治疗。目前研究正在进行中,可望在一段时间后出现新成果。
推广中医:以教学、科普和义诊的形式把中医福利送给大众
“在我个人看来,重视中医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提振民族自信心的需要。针灸作为中医的核心疗法之一,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结合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针灸已传播至183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注册针灸师超30万人,全球对中医针灸的认可度逐步提升,如针灸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作为非药物疗法,针灸在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上表现卓越。在疼痛管理、慢性病康复等领域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成为替代阿片类药物的绿色疗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将针灸列为应对阿片类药物危机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临床与基础研究都表明,针灸在慢性病管理、老龄化社会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比如临床上用针药结合的方法进行糖尿病人的血糖管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黄涛长期在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等地进行国际学生的教学及临床带教,为欧美、“一带一路”等国家培养中医针灸人才数以千计;利用业余时间在国内和国际平台上为全球同行讲座,将中医文化向世界传播。
她曾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办及相关部门出访南美、英国、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为侨胞及友好国家民众义诊、讲座;她常常赴新疆、内蒙古、四川、贵州、山西等贫困山区,为当地百姓送医送药,扎针施灸。
黄涛在医疗工作中注重对妇女儿童疾病的针灸治疗——她治愈过许多妇科顽疾,被女性患者称为“亲爱的黄姐姐”;因为她针刺有效而进针不疼,许多原本畏惧针刺的孩子,在患有鼻炎或眼疾后都能毫不退缩地接受针灸治疗;许多她诊治的不孕妇女,在顺利生产后让自己的小宝宝叫她“黄姥姥”……
为了中医的发展,黄涛默默地耕耘着也收获着。作为九三学社的一员,2024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支持下,她组织九三学社中国中医科学院委员会成功申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目前有三个,即医史博物馆、屠呦呦工作室及针灸博物馆)为第二批北京市委科普基地……正如她在“中国互联网中心讲好中国故事”获奖文章《医心良苦针情济世》中所表述的:“我想让世界爱上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