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9年,北大博士王永强移民美国后,整整20年都未回国。母亲病危时,他也拒绝探

1999年,北大博士王永强移民美国后,整整20年都未回国。母亲病危时,他也拒绝探望。母亲含泪呼喊 “强强,回家吧,妈想你”。众人谴责其冷漠不孝,可有人却透露,背后或许另有隐情……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江苏常州一家医院的病房里躺着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

七十三岁的郭巧娣戴着呼吸面罩,枯瘦的手抓着床单,嘴里反复念叨着儿子的名字。

病房外走廊上,她老伴蹲在墙角抹眼泪,口袋里揣着医生下的病危通知书。

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最多还能撑两个月。

这个场景发生在2019年初秋。

二十年前,他们的儿子王永强从北京大学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远赴海外,从此杳无音信。

如今老人弥留之际,医院走廊的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寻人启事,画面里憔悴的老母亲对着镜头哭诉:"强强你在哪?妈就想见你最后一面......"

消息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热心网友很快扒出王永强的履历:1997年保送北大,中科院硕博连读,日本留学后定居美国硅谷,现在是某科技公司高级工程师,年薪折合人民币数百万。

更刺激公众神经的是,有媒体辗转联系到他时,这位精英只回了句"清官难断家务事"便挂断电话。

时间倒转五十年。

1969年春天,常州乡下王家的土坯房里传出婴儿啼哭。

这是他们第三个孩子,前头有个病恹恹的大儿子和健康的大女儿。

按当地习俗,家里必须有个能传宗接代的健全男丁,这才有了小儿子王永强的降生。

村里人都记得,这个孩子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

六岁上学那年,其他孩子还在玩泥巴,他已经能帮老师批改作业。

初中三年,他书包里总塞着两个馒头。

那是他一天的伙食。

放学路上要捡两小时废品,攒下的钱全交给父母给哥哥买药。

1987年夏天,十八岁的王永强攥着苏州大学录取通知书站在田埂上。

他记得那天特别闷热,父亲在地里挥着锄头说:"去城里念书能拿多少补助?"

母亲蹲在灶台前添柴火:"你哥的药钱这个月还差八块。"

最后他揣着暑假在砖窑厂搬砖挣的三十六块钱,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衬衣去了苏州。

大学四年,这个物理系天才的日常轨迹是教室、图书馆和打工的餐馆。

每月四块五的助学金要寄回家三块,剩下的钱买完作业本就只能啃咸菜。

有同学见过他冬天裹着单衣在食堂后门洗碗,手冻得通红还在背英语单词。

1994年考研放榜那天,中科院物理所的导师亲自来要人。

消息传回村里,乡亲们凑钱买了挂鞭炮,王老汉却蹲在门槛上抽旱烟:"读研能给家里涨补助不?"

后来王永强在北京结婚,女方是导师的女儿,婚礼当天父母没露面,倒是托人捎来口信:"你哥住院费还差两千。"

转折发生在世纪之交。

1999年获得北大博士后,王永强得到公派日本深造的机会。

父母闻讯连夜坐火车到北京,当着亲家面拍桌子:"去外国挣美元必须按月寄钱!"

据邻居回忆,那天楼道里吵得很凶,第二天小两口就去办了离婚手续。

往后的故事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王永强注销了国内户籍,2001年从日本转赴美国,临行前给舅舅打过最后一个电话:"帮我跟爸妈说,我在外面挺好。"

此后二十年,任凭父母通过大使馆、派出所、电视台各种渠道寻找,他再没露过面。

2019年冬天,当郭巧娣的病床照片铺满网络时,硅谷某栋别墅里,五十岁的王永强正盯着电脑屏幕。

有记者拍到他清晨独自在社区公园长椅上坐了三个钟头,脚边扔着七八个烟头。

虽然同事都知道他根本不抽烟。

常州医院最后的日子里,老太太床头始终摆着个铁皮盒子。

里面装着褪色的三好学生奖状、泛黄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还有张1996年的汇款单存根,金额栏写着"200元"。

护士说老人清醒时常摸着盒子自言自语:"要是当年让他多留点饭钱......"

殡仪馆告别仪式那天,灵堂外来了个戴墨镜的中年人。

他站在角落听完追悼词,往功德箱塞了沓美金转身离去。

工作人员清点时发现,钞票中间夹着张字条,上面打印着一行宋体字:"生养之恩,汇单为证;余生之痛,墓碑为凭。"

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