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鲜活的病例在临床,最实用的健康建议来自临床医生。浙医在线特别开设《医生有话说》专栏,邀请浙江省内各家医院各个科室的临床医生亲自撰文,解读当下健康热点,根据最近临床接诊的典型病例进行健康科普,对门诊中发现的患者在治疗或养生时出现的误区进行提醒,以及医生对某一疾病在治疗方面的思考、看法、研究等。
韩芳,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兼急诊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几日前凌晨,78岁的唐奶奶因“拔牙后一周出现剧烈胸痛”被120救护车紧急送往我们医院的急诊科。
当时家属描述,唐奶奶一周前拔除右下颌磨牙后,出现了持续下颌痛,服止痛药无效,后发展为压榨性胸痛伴窒息感。唐奶奶又自行含服硝酸甘油,疼痛稍有缓解,便未及时就医。
更令人揪心的是,家属最初以为是拔牙并发症,延误了黄金救治时间。到院前的两小时,唐奶奶突然卧床不起、言语不清、二便失禁,送医时心电图显示II、III、aVF、V7-V9导联ST段抬高,心肌酶谱异常升高。经冠脉造影检查,她被确诊为急性下壁广泛性心肌梗死。
我们快速开通绿色通道,为其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并请心内科、介入科紧急会诊,立刻手术开通堵塞的血管。经过积极抢救,唐奶奶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临床统计显示,约20%的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典型牙痛,这种疼痛往往伴随3个危险信号:1.夜间痛醒无法定位;2.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3.伴有恶心/大汗等全身症状。
为什么心脏问题会引发牙痛?心脏和牙齿看似毫不相干,实则通过神经传导“牵连”。因为心肌缺血时产生的代谢产物会刺激心脏神经,心脏神经受到刺激后通过神经反射会导致疼痛信号传导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例如口腔、颈部、胸部、背部,甚至腹部等,所以大脑皮层将疼痛信号误判为牙齿区域。
如果患者有“三高”、肥胖或家族史,则需格外警惕此类“错位痛觉”。我建议,有冠心病史患者(即使支架术后)、糖尿病10年以上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风险升高60%)、吸烟指数>400支/年的人群(吸烟量×年数),拔牙前最好做个心脏评估。另外,拔牙的时机也很重要,一要选择稳定期治疗,即血压<140/90mmHg,心率<100次/分;二是上午10点后拔牙,避开晨起心血管事件高峰。
有人也许会问,普通牙痛与心源性牙痛有什么区别呢?大家不妨参考下图。
如果你拔牙后突发胸痛,这四步“救命”指南请谨记——
1.立即制动:用半卧位减少回心血量,禁止自行驾车就医;
2.药物急救: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血压>100mmHg),嚼服阿司匹林300mg(排除出血禁忌);
3.精准呼救:告知120关键信息,如“疑似心梗,已服用急救药物,拔牙时间多少时间前”。
4.就医准备:携带既往病历、近期牙科X光片、长期用药清单。
需要提醒的是,除了牙痛,有些“不典型症状”同样危险,不容忽视!比如出现双耳突聋/视力模糊、脐周疼痛伴冷汗、左腿酸麻如针刺、胸口被胶带缠绕感、头晕头痛突发加重等。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敏感性下降,可能仅有轻微不适,更要提醒警惕!出现症状15分钟内到达医院,开通血管成功率可提高50%。
守护心脏健康,从重视每一个异常症状开始,若出现持续不缓解的牙痛/胸痛,请立即拨打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