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是伊朗担下了所有!5 月 4 日,也门胡塞武装发射一枚 “巴勒斯坦 - 2” 型高超音速导弹,命中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外围。根据央广网报道,以色列军方也承认箭 3、铁穹、萨德三大拦截系统全成摆设。 从技术层面看,以色列这套号称 “全球最强” 的防空网,其实是个 “偏科生”。箭 3 主要拦截中远程弹道导弹,铁穹对付短程火箭弹,萨德负责末段高空拦截。但胡塞的 “巴勒斯坦 - 2” 玩的是 “变速跑”——16 马赫的速度加上末端机动变轨,让拦截系统的雷达和计算机根本算不准弹道。 真正的关键在于导弹的 “娘家”。伊朗虽然嘴上说 “行动是胡塞自主决定”,但从导弹技术到战术配合,处处都是德黑兰的影子。 这事背后的地缘博弈更值得玩味。以色列这次丢脸丢大了,本古里安机场是其经济命脉,被打后多家国际航空公司停飞,损失直接上亿美元。而伊朗通过代理人展示了 “不对称打击” 能力,既消耗以色列的防御资源,又在中东刷存在感。 最尴尬的是美国,萨德系统被打脸,意味着其全球反导体系存在致命漏洞。有军事专家分析,胡塞这次用的是 “穷国武器”,成本不到百万美元,却废掉以色列数千万美元的拦截弹,这对依赖高端装备的西方军事霸权是个巨大讽刺。 更深层的是,这场 “矛与盾” 的较量暴露了技术代差。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让传统反导系统面临 “降维打击”。以色列再有钱,也架不住对手用 “游击战” 思维玩导弹 ——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用数量和机动性拖垮防御体系。 最后得说说西方的双标。当年以色列用 “铁穹” 拦截哈马斯火箭弹,西方媒体吹上天;如今被胡塞高超音速导弹破防,却集体装哑巴。 更可笑的是,美国一边指责伊朗 “输出恐怖主义”,一边给以色列提供萨德,这本质上就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但现实是,胡塞用行动证明,再强大的军事霸权,也扛不住技术扩散和非对称战争的冲击。 这场仗,伊朗虽未直接出手,却用最小代价撬动了中东格局,这才是真正的 “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