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对中国感兴趣!”德国网红大放厥词,说美国全方面吊打中国。中国人离不开苹果手机,年轻人看NBA津津有味,就连嘻哈文化,也受很多未成年追捧。但这些偏见,真能定义中国吗? 确实,很多人用iPhone,但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中国人买苹果,不是因为“美国货”三个字,而是它的体验、生态契合需求。 可别忘了,华为、小米、OPPO的崛起,早已让国产手机在全球市场杀出重围。去年,华为Mate系列的销量和口碑,甚至让苹果在高端市场感受到压力。 中国人用啥手机,是自由选择,不是盲从。 年轻人爱看篮球、听嘻哈,这不是“被美国文化洗脑”,而是中国人骨子里那股开放包容。古人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的中国人依然如此。 NBA精彩,我们就看;嘻哈有态度,我们就听。但这不代表我们没自己的东西。CBA的热度在涨,街舞综艺火遍全国,国产音乐节一场接一场,年轻人的文化自信早就不是空话。 至于那些“中国是美国傀儡”的论调,更是站不住脚。中国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全球合作,RCEP、进博会、金砖峰会,哪一个不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硬核发声? 我们不排斥好的外来事物,但绝不盲从。就像年轻人追星追剧,喜欢归喜欢,根还是扎在中华文化的土壤里。 那些网红看不到的是,国潮品牌井喷、汉服复兴、博物馆热,这些都说明,中国人的文化底气越来越足。 当然,也得承认,国内有些现象不尽如人意。但这不是主流,也不是中国人的全部。面对外界的偏见和挑拨,我们没必要自乱阵脚。 就像古人面对外来文明时,总是冷静吸收、自信输出,今天的我们也要保持这份从容。 中国人的底色,是包容但不失根,是开放但不盲从。那些唱衰中国的声音,不过是信息茧房里的自说自话。 别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毕竟,一个14亿人齐心奔未来的国家,哪是几句偏见就能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