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历史小说里的武则天:被重塑的女皇形象藏着哪些时代密码?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武则天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六十七岁高龄称帝,执掌江山十五载,身后还留下神秘的无字碑。 作为封建王朝唯一的女皇帝,她的性别身份、权力之路、传奇人生,乃至重用酷吏的政治手段,始终是人们热议的焦点。 从古代文史笔记到现代影视剧,武则天的形象不断被演绎,尤其是在历史小说领域。 这位传奇女皇又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她的故事,又会被赋予哪些新的解读? 明君之明,也指英明。明君个人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武则天的英才多定位于安邦定国之才干,首先体现在她个人善于理政、有文韬武略的智慧上。 《千古风流独绝》所描绘的武则天在长孙无忌勾结西突厥威逼朝廷时,立下军令状,亲自点将平西,突出其英明的治国之才。 《长虹贯日千秋女帝武则天》以武则天的政治才华为底色,描写武则天取信于李治从而获得参与政事的资格主要靠高明的政治见地和干练的处事风格,而非靠妖媚之术或者阴谋诡计。 小说中特别突出武则天英明有为、治国安邦之才的描写是她提出以苏定方将军为前军总管而卢国公程知节为主帅对付阿史那贺鲁的情节,表现出她知人善任并且具备高超的军事部署能力。 小说里武则天把险境当做展现能力提升威望的机会,从容果断地应对高丽、突等外敌的进犯。日食凶兆逐废太子出京师的情节与君王榜样太宗面对类似情形的举措之间的对比,突出武则天不拘常俗、不惧鬼神之说的超然和稳住大局的领导力。 《女皇武则天》里的她得到了老辣名将李勤的赞赏,“争夺名位,看起来像个权欲狂。但是李却能理解,欲成大事者,要施展自己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手中没有巨大的权力怎么能行? 她当皇后以来,协助皇上整顿朝纲的雷厉风行,处置军政机务的迅敏得体,对付政敌的强硬果敢,早已令满朝文武刮目相看。 他深信不疑,这个女人的政治远见、治国才干、知人善任的慧眼和宽阔博大的胸襟,都绝不在太宗皇上之下。 大唐有幸,又遇上了这么一位千古令主,太平盛世至少还会延续几十年,这是国家的福气,也是黎庶百姓们的福气。”@就此,武则天作为一个英才的治国之才形象凸显出来。 其次,武则天安邦定国的英才形象也体现在她知人善任的品质上。韩非子曾说过:“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可见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智的皇帝方可谓为明君。 《武嵋传:千古绝代女皇武则天》中骆宾王曾因《在狱咏蝉》被下狱,而武则天却慧眼独具,看出他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下令重审使其获释,还为他安排了官职。 《千古风流独绝》描写她在辽东战场战事失利时认为督粮遇风遭损非人之过,并不惩罚相关将士,表现她惜才爱才、赏罚分明的品质。 苏辙在《君术》中说:“古之圣人,惟其知天下之情,而以术制之也,万物皆可得而役其生,皆可得而制其死。” 所以明君要知人并且善于御人,熟稔帝王心术,善于维持朝堂各种势力的平衡,使君臣各尽所能共建太平盛世。 明君能够亲贤臣、辨忠奸、知人善任,但不是对佞臣小人都赶尽杀绝而只用直臣、纯臣。赵玫所写的《武则天》描写武则天有意采取贤良与酷吏佞臣并用的措施。 她重用狄仁杰是因为狄仁杰秉持公心,不觊功名利禄。但她也知道“一个朝廷要想稳定,一定要有各种各样的势力集团相互争斗,又相互牵制,以形成一个能够均衡的局面”,所以她也任用酷吏。 在继任者问题上,她让李旦暂任太子,又让武姓的外甥们以为有接班的可能,这些有希望的继任者身后又有很多臣僚,几股势力互相制衡确保朝堂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