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为扩军截留了冀、察、平津地区的各种税款,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知道后极为不满,逢人就说:“宋哲元当年在山西走投无路,等同叫花子,要不是我姓孔的给委员长说情,给他发军费,他早就完蛋了。” 中原大战后期,由于冯阎联军的处境越来越不利,冯玉祥的很多心腹将领或主动或被动的投靠了蒋介石,如吉鸿昌、孙连仲、梁冠英等人都先后率部接受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改编。 宋哲元在这场混战中,也在盘算着自己的出路。他深知,手里有兵才是硬道理,可养兵得要钱,蒋介石给的那点军费,连牙缝都塞不满。 孔祥熙这话传到宋哲元耳朵里时,他正蹲在指挥部里,对着地图发愁。听完转述,他“呸”地吐了口唾沫,把手里的旱烟杆往地上一敲:“姓孔的就会说风凉话!他倒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年头谁不是为了活下去?”在宋哲元看来,截留税款实属无奈之举。 冀、察、平津那片地盘,表面上风光,实际上四处都是窟窿,日军在北边虎视眈眈,地方势力又各怀鬼胎,不把钱攥在自己手里,拿什么保境安民? 其实宋哲元心里也清楚,自己这么干,等于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可他想起当年在山西的日子,饥一顿饱一顿,部队连件像样的军装都没有,要不是后来得了机会重新拉起队伍,恐怕早就湮没在历史里了。这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滋味,他尝够了。如今好不容易有了点家底,说什么也得把主动权抓在手里。 孔祥熙这边嚷嚷归嚷嚷,可也没真把宋哲元怎么样。为啥?一来当时局势复杂,蒋介石忙着收拾各路军阀,不想再生事端;二来宋哲元手里握着几万大军,盘踞在华北要地,真逼急了,闹不好就又要打一场。所以孔祥熙的抱怨,更多是发发牢骚,过过嘴瘾。 而宋哲元呢,顶着压力继续扩充军备。他在辖区内招兵买马,训练新军,还偷偷购置武器。那些被截留的税款,一分一毫都用在了刀刃上。看着队伍一天天壮大,他心里总算有了点底气。可这种与中央政府的微妙博弈,终究是颗定时炸弹。 后来日军全面侵华,宋哲元和他的部队被推上了抗日前线,那些曾经的内部矛盾、利益纠葛,在民族大义面前,又被暂时搁置一边,但其中的恩怨情仇,却早已深深烙印在那段动荡的历史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