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国家为什么胆子这么小,从不敢单打独斗,只能够抱团群殴?
翻开欧洲历史课本,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后遗症至今未愈,单打独斗的教训太惨痛:拿破仑单挑欧洲最终流放孤岛,希特勒闪电战反被闪电劈。 二战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诞生,本质上是一群伤痕累累的邻居互相拴上保险绳,美国虽远离欧陆,但“离岸平衡手”玩脱的教训(比如越南战争)让它深谙“队友扛伤害”的重要性。 当代国际博弈早不是“西部牛仔决斗”的浪漫戏码,当德国需要俄罗斯天然气时,法国惦记非洲铀矿,美国盘算科技霸权,组团显然比单干性价比更高——制裁俄罗斯时欧洲冲前线,美国卖液化天然气,芯片围堵时荷兰出光刻机,日本供材料,完美诠释“风险均摊,利润翻番”。
集体行动还自带“道德镀金”效果,单独制裁容易被骂霸权,但拉上30国“站队”,立刻变身“国际社会共识”,就像校园里霸凌者总爱拉帮结派,不是怕单挑,而是需要“人多即正义”的心理安慰。 美西方的“抱团哲学”看似怯懦,实为精密算计的结果,这种策略既有现实合理性,也暴露了深层矛盾。 一方面,全球化时代本就需要合作,气候变化、反恐等议题确实需要跨国协作,但西方常将“合作”偷换成“选边站队”,例如强迫各国在中美间二选一,反而制造对立。 另一方面,这种模式越来越像“纸牌屋”,俄乌冲突中欧洲能源自戕式制裁,反让美国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日韩被强推进芯片联盟,却面临中国市场流失风险,所谓团结,实为“美国主导+盟友埋单”的游戏。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路径依赖正在反噬西方自身,当德国因对华政策与美国分歧时,当法国主张“战略自主”时,联盟内部裂痕频现,毕竟,没人愿永远当配角。 说到底,国际关系不是黑帮电影,“人多势众”未必总占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有吸引力,正因它超越零和博弈,指向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是拉圈子围堵谁,而是搭建所有国家都能入座的圆桌,或许西方该明白:真正的强者,既敢单枪匹马谈担当,也能敞开怀抱谋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