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3岁女医护刘亚玲以请假回家探亲为由,偷偷跑到老山前线救治伤员战士,探亲假快到期时,她却给医院写信说不回去了,医院以党性要求她回去,谁料,刘亚玲却说:“哪怕开除我的党籍,我也不坚决回去,除非抬我尸体回去!” 刘亚玲的故事得从1963年的陕西西安说起。她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妈一个是退役军人,一个是小学老师,家里不富裕,但教她从小就懂吃苦和担当。高中毕业后,她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护理专业,那会儿她就立下志向,要当个治病救人的医护工作者。大学里,她不是死读书的那种,课本啃得透,还常跑医院实习,练得一手扎实的护理功夫。老师都说,这姑娘将来肯定有出息。 1984年,她21岁,大学毕业。那时候正赶上中越边境打得火热,前线缺医少药,伤员救治是个大难题。很多同学都想分到大城市医院,图个安稳,可刘亚玲偏不。她主动申请去云南文山的陆军67医院,那地方离老山前线不远,条件艰苦,但她觉得,能帮到边防的战士,才是真本事。家里人劝她别去,她只说了一句:“我得去最需要我的地方。” 到了文山医院,刘亚玲干活特别认真。查房时,她总盯着伤员的病情变化,换药时手脚麻利,尽量让战士少受罪。她读过一本关于南丁格尔的书,讲那个英国护士怎么在战火里救人,死亡率硬是从四成多降到百分之二。这让她特别震撼,觉得自己也得去前线试试。 她开始给医院写申请,想调到老山前线。可领导觉得她太年轻,女孩子去那种地方太危险,次次都给打了回来。她连着写了七份报告,语气一次比一次急,可还是没批。同事们也劝她,别瞎折腾了,医院里活儿已经够多了。可她不死心,觉得自己不去前线,这辈子都得后悔。 1986年4月,刘亚玲23岁,在文山医院干了两年多。她还是没放弃去前线的想法,但申请老是通不过,她就动了别的脑筋。那会儿她听说,前线救护所缺人手,伤员送下来时好多都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她越想越觉得,自己得亲自去看看,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她想了个办法,借探亲假的名头离开医院。她跟领导说,想回西安看爸妈,领导没多想就批了。她收拾了个小背包,塞上医药箱,出了医院大门,没往火车站走,直接搭了辆军车,奔老山去了。 老山前线的救护所简陋得不行,帐篷里就几张木板床,伤员挤得满满当当。她一到就忙开了,清理伤口、输液、包扎,手没停过。帐篷外炮声轰隆,她跟没听见似的,专心给战士处理伤势。 假期眼看着要结束了,医院那边还等着她回去。她却坐下来,掏出纸笔,给医院写了封信。她直截了当地说,自己在前线干得挺好,暂时不打算回去。医院收到信,领导气得不轻,觉得她这是在胡闹,擅离职守不说,还不听指挥。他们回了封信,语气很严肃,说她得讲党性,赶紧回岗位,不然就得受处分。 刘亚玲看到信,没多犹豫,又提笔回了封信。她说,自己知道纪律重要,但前线缺人,她走了谁来顶上?她还撂了句狠话,说除非把她尸体抬回去,不然她哪儿也不去。这话一出,医院那边炸了锅,有人觉得她太冲动,有人觉得她胆子真大。后来,前线部队听说她的事,看她干得确实不错,就同意她暂时留下。她就这么在老山扎下了根。 1988年,边境那边打得没那么凶了,刘亚玲被调了回去。她没闲着,直接回了第四军医大学,继续学临床医学。她觉得自己在前线学了不少实战本事,但还得补点理论。她上课特别用心,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课后还常跟老师讨论战地救治的难题。毕业后,她去了西京医院,当上了烧伤科的主治医生。她干活还是那股认真劲儿,手术刀拿得稳,诊断也准,病人和同事都信她。 干了几年,她觉得自己不能光在大医院待着。2003年,她回老家探亲,看到村里医疗条件差得离谱,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都得跑几十里地看病。她心里不是滋味,觉得再不去帮一把,自己这身医术就白学了。她跟医院请了辞,决定回村里干点实事。 2005年,她开始筹钱建医院。钱不够,她就拿自己的积蓄,还找朋友借了点。三年后,沣京医院在西安高桥乡东马坊村开起来了。医院不大,几间诊室,二十来张病床,但对村民来说,这可是救命的地方。刘亚玲定了个规矩,药得用最便宜的,病人得先看病,后掏钱。没钱的,她先垫着,退伍老兵直接免单。她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查房、开药、做手术,啥都干。 村里人慢慢都认识了她,送了她好几面锦旗,写着“医者仁心”之类的话。她不爱听这些,觉得就是干了自己该干的。2014年,有人提名她当“最美乡村医生”,她得了奖,还是那句话:“我没干啥特别的。”后来,医院越办越好,添了点新设备,村里看病再也不用跑远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