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收到老友的信息:“每天挤地铁,感觉自己像条被反复捏扁的沙丁鱼。”这句话让我对着手机屏幕怔了半晌——原来成年人的疲惫,连比喻都透着罐头般的窒息感。 在咖啡和褪黑素交替支配的夜晚,我总想起吉卜林写于1895年的那首给儿子的诗----《如果》。 约翰那个听着父亲的诗长大却在17岁战死的少年。他的墓碑上刻着:“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死去,请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父辈撒谎。” 这种撕裂式的成长寓言,反而让我们看清:生命最坚韧的力量,来自把灵魂一分为二的勇气,一个在洪流中挣扎,一个在云端上俯瞰。 这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父亲大概想不到,他的这首《如果》,会在百年后成为无数困顿灵魂的救生圈。 附: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如果》译文 如果你能保持冷静,你身边的人们 都变得疯狂,纷纷指责你, 如果你能相信自己,当所有人怀疑你, 但且体谅他们的怀疑; 如果你能等待,又不因等待而疲倦, 或者遭受欺骗,却不用谎言回敬, 或者遭到憎恨,却不用憎恨反击, 能够不得意忘形,也能够不巧言令色; 如果你有梦想,而不会沦为梦的奴隶; 如果你能思考,而不止步于思考; 如果你能坦然面对胜利和灾祸, 对虚渺的胜负荣辱胸怀旷荡; 如果你能忍受你曾讲过的事实 被恶棍扭曲,用于蒙骗傻子; 看着你用毕生守护的东西被摧毁, 俯身拾起残破的器具,再重造; 如果你敢把所有赢来的筹码 押注在一场赌局,孤注一掷, 输光后,能重新开始, 对损失闭口不提; 如果你能迫使心脏、神经、筋肉, 在力竭后依然为你效力, 当意志喊着“坚持!”时, 你仍能挺住,尽管身体已一无所有; 如果你能与平民交谈而保持风度, 与王者同行而不失本心; 如果仇敌和挚友都不能伤害你, 如果所有人都信赖你,却不过分依赖; 如果每一刻飞逝的时光 你都能用奔跑填满, 世界将属于你,万物将为你加冕, 而更重要的是——你终将成为真正的人,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