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策动汤恩伯起义遭到出卖的陈仪,在台湾接受审判。顾祝同为审判长,蒋鼎文为监判官。6月,陈仪被判处死刑,这让顾祝同和蒋鼎文都非常的为难。
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内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国民党被打到节节败退,由于在国内不得人心,内部腐化严重,国民党瓦解是迟早的事情,陈仪是国民党元老,论起革命资历,他比蒋介石还早进入国民党。
当时陈仪已经看清楚局势,他屡次劝告蒋介石,让他看开一些,不要再执着于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但是蒋介石并没有理会陈仪。
看到蒋介石软硬不吃,整个国民党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陈仪感到心灰意冷,打算投奔共产党,他当时跟总司令汤恩伯私交甚好,他认为国民党已经被人民所抛弃。
迟早都会彻底瓦解,蒋介石领导无方,跟着这样的领导根本没有前途,因此他劝说汤恩伯跟着他一起投奔共产党,谁想到汤恩伯随即就把这件事汇报给蒋介石。
蒋介石当然不会轻饶陈仪,他马上下令将陈仪免职,然后将他囚禁在基隆,由于陈仪在国民党任职期间没有犯过任何过错,蒋介石一时间也没办法处置陈仪,在思前想后,蒋介石以匪谍案为借口,指示台湾的军事法庭判决陈仪死刑。
得知自己被判决死刑的时候,陈仪并没有太多意外,早在他准备投奔共产党的时候,他已经将生死抛在脑后,蒋介石非常记仇,他不会留下任何一个有异心的人,陈仪感慨的是自己如此信任的汤恩伯居然出卖自己。
汤恩伯能够在共产党担任京沪杭警备军总司令的职位,全靠是陈仪的提拔,但汤恩伯不但不感恩,还用出卖陈仪去获取蒋介石的信任。
陈仪之所以如此冒险想要策反汤恩伯跟着自己投诚共产党,原因是他们之间的渊源非常深,当时汤恩伯只是一个贫困学生。
但陈仪非常赏识他,认为汤恩伯聪明能干,前途不可限量,所以陈仪主动资助汤恩伯的学费,每个月还会给他一笔生活费,汤恩伯非常感激陈仪,他曾经跪着对陈仪说“生我者为父母,知我者为陈公。”
他还当场拜了陈仪为恩师,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恩伯,就是为了表达对陈仪的感激之情,在他毕业之后,陈仪也继续为他铺路,带他进了国民党,在陈仪的扶持下,汤恩伯一路仕途畅通。
从陈仪被关押开始,汤恩伯就没有来见过他一面,陈仪到死也不敢相信汤恩伯居然真的背叛了自己,当时顾祝同为审判长,蒋鼎文为监斩官,他们两人跟陈仪私交关系都不错,虽然他们也不认同陈仪的做法。
但是他们对陈仪的为人是非常认可的,他们对于这个处决都非常头痛,虽然无法改变结果,但是他们想要让陈仪在处决的时候能够体面一些,毕竟他也是国民党的老臣子。
当时顾祝和蒋鼎文在行刑之前特地去监狱看望陈仪,他们问陈仪有没有未了的心愿,陈仪摇了摇头,蒋鼎文询问陈仪:“处决的当天,需要给你换一身体面的衣服吗?”
陈仪看了看衣衫褴褛的自己,笑了笑说:“那就给我找一身西服吧,还给我带一条黑领带,好让我最后也能做个体面人。”
蒋鼎文和顾祝点了点头,表示答应了,陈仪看了看他们,仿佛有话要说,最后还是没说出口,顾祝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开口说:‘’听说汤恩伯当时跟蒋公告发的时候,他要求蒋公要留你性命,但最后蒋公没有答应。”
陈仪苦涩一笑,他没有接话,谁也不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也许在他心里,他是恨着汤恩伯的,但是他也没办法对自己视为亲儿子般的徒弟说出任何狠话。
在陈仪行刑的当天,他如愿换上了一身崭新的西服,他的表情非常从容,没有丝毫的畏惧,仿佛死亡如同家常便饭般简单,据说他在被处决之前,一直在刑场上反复自言自语说道:“人死,精神不死。”
陈仪被枪决之后,被悄然埋葬在五股区龙形山区,但是后来还是被有心人曝光后,因此他的墓穴遭受到不少人破坏,还有人经常来喷字泄愤,最后陈仪的墓碑和骨灰都被转移离开,具体葬在哪里也没人知道。
据说汤恩伯在陈仪被处决之后备受舆论的压力,很多人都说他背信弃义,备受良心折磨的汤恩伯最后也没有好下场,他被并被免去了一切职务,在国民党的仕途也彻底告终,最后只能移居日本。
在1980年6月9日,中共中央肯定了陈仪做出的贡献,他曾经按照我党的指示,在浙江释放过一百多名被军统特务毛森拘捕的爱国人士。
陈仪一度想要投奔共产党成为其中一员,但不幸被汤恩伯举报,最后导致被蒋介石处死,所以经过终中央的批准,追认陈仪先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