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太过脸谱化了,其实文学作品和戏曲一样,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人物的脸谱化能让读者一眼就看出人物的善恶正邪等特征。 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下,这未尝不是一种表达的需求呢?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相对单一、纯粹。小说作为当时传播思想、反映社会风尚的重要媒介,往往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通过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能够鲜明地区分正义与邪恶、进步与落后,让广大群众直观地理解和接受作品想要传达的理念。 例如,英雄人物往往被赋予高大上的形象特征。他们英勇无畏、坚定不移地为集体利益、理想而奋斗。这种脸谱化的英雄形象胆识过人,在面对困难时总是冲在最前面,言行举止都充满正能量,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而反面人物,其贪婪、自私、阴险等恶劣品质也通过脸谱化的描写清晰地呈现出来,起到警示大众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变得复杂起来,那些看似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却干着鸡鸣狗盗的勾当,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在写作上就不能脸谱化了,要按照莫言所说的,把坏人当好人写,好人当坏人写,让读者分不清好坏,给人一种爱也爱不起来,恨也恨不下去的感觉,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好人,都是虚伪的,任何人都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