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增进民生福祉擦亮幸福底色——南宁市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民生答卷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南宁市用心用情用力绘就民生幸福底色,在婚姻登记暖心办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书写了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民生答卷。

婚姻登记暖心高效

在南宁市青秀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等候区、颁证大厅、婚姻家庭辅导室、档案室等功能区域一应俱全。

正在办理婚姻登记的沈女士和爱人李先生满脸幸福地说:“我们事先在网上预约,这里的工作人员态度很好,办理效率很高,领证台布置得喜庆又美观,结婚证很快就拿到了。”

“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高效、便捷、温馨的婚姻登记服务体系,同时全面配备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智能设备,实施线上预约‘不限号’、线下办理‘不限流’措施,确保婚姻登记安全高效。”婚姻登记员农雅今介绍,为满足群众需求,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他们会“为爱加班”,提供“不打烊”服务。

据了解,2024年全市办理婚姻登记5.93万件,涉港澳台居民、华侨、外国人婚姻登记371件,在便捷办理、婚姻辅导、婚俗改革等方面卓有成效。2021年6月,南宁市率先在广西实现本市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市通办”,2022年10月、2023年6月分别实现“全区通办”“跨省通办”,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办理“全市通办”3.3万对、“全区通办”1.5万对、“跨省通办”789对,为群众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同时,南宁市积极延伸服务,加强和改进婚姻家庭辅导教育。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服务延伸,不断推动婚姻家庭辅导提质增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建公园式、景区式婚姻登记机关;以“心理咨询师+律师+社工”模式组建人才队伍,常态化开展婚前辅导和婚调服务。

倡导“婚事新办”,进一步深化婚俗改革。市民政局、总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单位多次联动,利用“5·20”、七夕等特殊日期,定期举办文明简约、形式多样的集体婚礼、颁证仪式、主题公益线下相亲等活动;开展“遇见八桂见证幸福”等主题青年联谊交友活动,为青年提供精准化、多元化、个性化婚恋交友服务,据统计,每年平均开展26场次青年婚恋交友活动。

社会救助精准快捷

社会救助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兜底的重要保障。在青秀区建政街道办事处,大厅环境通透明亮,社会救助咨询电话摆放在显眼处,“一门办理”、行政审批等窗口的指引清晰明了,工作人员耐心回答群众的相关提问、指导办事群众填写资料。

多年来,青秀区建政街道办事处依托“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平台,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社会救助业务集中到一个服务窗口办理,积极打造精准快捷、便民高效的救助模式。

“服务窗口受理困难群众的申请事项后,由后台工作人员精确地将信息推送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再根据困难群众的不同情况,分别落实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救助和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水电、燃气、环卫等部门也会向困难群众推出相关收费减免惠民政策。”青秀区低保中心主任蔡妮介绍。

社会救助工作要便捷、精准、惠民,青秀区建政街道办事处的社会救助服务是南宁市社会救助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共有低收入人口36.16万人,其中,低保对象30.12万人、特困人员2.87万人、低保边缘家庭1.25万人。为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南宁市在打破救助申请的地域限制和户籍壁垒、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改革成效显著。南宁市打破救助申请的地域限制和户籍壁垒,将在邕居住满6个月的非本地户籍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建立部门协同的救助对象待遇身份互认机制,让在南宁市居住地纳入低保的非本市户籍对象,与本市户籍低保对象享有同等的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待遇。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在非户籍地享受低保共计13361人(其中跨省816人、跨市6105人、跨县6440人)。

高质量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全市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全部实行无纸化审批。困难群众在线下申请救助时,直接到服务窗口出示身份证和户口本就可提出申办事项,还可通过“南宁数智民政”微信公众号,在线提交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