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亳州新闻网
近年来,亳州市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制度优势,聚焦“补链、优链、强链”,全力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1-4月全市中药饮片、颗粒制剂、院内制剂总费用1.04亿元,医保报销0.75亿元,政策惠民效应持续显现。
创新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构建疗效价值付费链。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充分发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的支持促进作用。以二级以上具有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资质的中医医疗机构为主,确定锁骨骨折等6个中医诊断试点病种,明确住院诊疗规范、中医主要治疗技术和施治手段,付费标准参照对应DIP付费病种分值60%的比例计算,医保基金实行按月预拨、年终清算机制。截至目前,我市开展中医优势病种医疗机构数量18家、结算人次47次、医疗费用13万元、医保支付金额8.5万元。
优化中医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打造高效便捷服务链。推动申报手续“减”,中医医疗机构在申请医保定点审批时,符合正常运行3个月以上等基本医保定点条件即可。加快现场优先“核”,经办机构在收到中医医疗机构申请后立即审核,成立评估小组7个工作日内现场审核完成。实现协议网上“签”,开发医保协议网上签约系统,每年12月线上完成所有医疗机构次年的协议续签,并实行电子文档管理。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诊所等共211家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紧盯基金科学“管”,按照历年基金运行情况和参保人数科学制定医共体预算,实行“双预算”管理,充分保障群众就医购药需求和医药机构健康发展。
畅通院内制剂准入通道,完善医保药品供给链。建立院内制剂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全市生产院内制剂的医疗机构进行摸底统计,加强院内制剂申报纳入医保支付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中药制剂、饮片纳入全省医保目录申报工作,组织专家对申报品种逐项进行成本测算和临床评估,形成管理闭环。目前,全市已有32种中医院内制剂及1400种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持续扩大中医药服务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