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燕南归的雁群,现在的城市很少有机会看到。大雁的迁徙,为了生存和发展。小时候在农村,常常看到“一字型”和“人字形”的大雁在头顶掠过。少不更事的年龄,奇怪于雁群为什么会有这样严格的纪律,在飞行中没有一个捣乱的家伙。 后来知道了,是领头雁的功劳。一群大雁迁徙途中,领头雁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支人字形飞翔的雁群,头雁不但承担着最大的空气阻力,还负责引导整个雁群的飞行方向,确保雁群能够按照最优的路线飞行。不仅如此,领头雁还能通过调整自己的飞行高度和速度,帮助后面的雁群减少空气阻力,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 头雁的特殊作用,不仅提高了雁群的整体效率,还确保雁群在长途迁徙中的生存。在我们的工作中,团队的凝聚力和前进方向,也取决于团队的带头人,亦即是“头雁”。 那天去个园,草草逛一圈后,坐到了最高处的秋山“拂云亭”里。都说扬州人过的是 “慢生活”,感觉真正慢下来坐在某个公园的角落,无欲无求地当看客,还没有过一次。这一次,决定做一次看客,专看游人,而不是早已经熟的不能再熟的景。 不是双休日和节假日,游人却比我预想的还要多。我本以为,这两天偏热,双休刚过,游客会少点。我错了。曾经属于黄至筠的豪华大宅里,空中晃动的是导游的小旗。空气中飘过来的,是导游的热情讲解。 居高临下地看下面熙熙攘攘的人流,感觉花园里通风良好的一座座“山”,都被堵得满满当当。个园,杆杆幽篁的清雅构思,黄老板打死也不会想到,他的园子里有一天会出现这么多的人游玩。 十二生肖的山石前,在导游的指引下,人们纷纷驻足寻找与自己属相对应的生肖石。三分像七分想,想什么是什么,无所谓像与不像。高调的猴子,组合的“吉祥”,憨厚的老牛,肥嘟嘟的二师兄。……“找到了、找到了”的欢笑,传到距离甚远的我的耳朵里。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本无心,凌云有节”等等,前人对竹子的赞美,从不吝啬美词。有竹子博物馆美誉的个园,收藏了众多名品竹子。扬州人对竹文化的发展发扬,个园是代表。 一边看“人景”,一边遐想。当年黄至筠志满意得,处于事业的鼎盛期。二两银子一只鸡蛋的生活,不过是九牛一毛。造一座寄托情感与得意的园林,是他的大手笔。这人虽是富可敌国的大盐商,却不是带大金链子的暴发户。 个园的主人是盐商,造园的水平却非常高。个园设计的精湛,比之扬州的其它盐商园林,高了不是一点两点。个园不仅是清代扬州园林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文人园”的典范。 正想着,看到下面有两三个人带着一个孩子走到秋山的入口处。他们看了看挨着的三个洞口,毫不犹豫地钻进了最左边的那一个。我知道,他们选错了登山口。因为这个入口最敞亮,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 果然,一两分钟,这几个人从半山腰钻了出来。我悄悄笑了一下。那几个人站在那儿疑惑地四面看看,从中间进去了。逛园林看景。逛个园还能获得哲理的思考。人生的路,大体上要经历由窄而宽的奋斗历程。 园主人黄至筠的人生便是这样。个园四季假山中,秋山最为壮观,表达的便是园主人奋斗半辈子,到了人生秋天的巨大收获。秋山的登山路,宽的不对窄的对,亮的不对暗的对,融进了园主人深刻的人生态度。 刚刚走错的几位,便是因为进了宽敞明亮的洞口。没想到这样的错误,那几个人只是开始。紧接着,一个人数颇多的大团开过来了。可能是自由活动时段,导游没有跟过来。这支队伍的最前几个人,站在洞口犹豫了一下,与刚刚几位一样,选择了错误的洞口进入。 浩浩荡荡二三十人的队伍,瞬间堵满了这个错误的路线。前面带路的大声叫着“走不通”,后面的人问着“为什么”。他们列队进去,很快整整齐齐地从半山腰出来。然后,正确地进了暗黑的中间小洞。后边尚没有进洞的的人,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带路人的错误,全部按照错误再纠正的路线走。 我,看呆了。头雁效应,如此重要。有机会做“带头大哥”的人啊,请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