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希望工程的摄影师解海龙,来到了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的张湾村,无意间走进了这间张湾小学。 1991年,一个摄影师背着相机,走进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的张湾小学,随手拍下了一张照片。谁也没想到,这张照片里的一双大眼睛,竟会成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起点,甚至推动了中国公益事业的浪潮。这张照片到底藏着啥故事?它咋就火遍全国了呢?别急,咱们慢慢聊聊这段历史。 解海龙是个地道的纪实摄影师,1980年开始摸相机,经过十年磨练,技术突飞猛进,还拿了不少奖。不过,早年他的作品啥都拍点,没啥特色,有人说他“拍得热闹,但没啥嚼头”。后来,他把镜头转向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想用照片记录下那些不为人知的真实状况。1991年,他加入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成了一名志愿者,开始走遍大江南北,用相机讲故事。 那年4月10日,他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中心学校的课堂上,注意到一个女学生。她叫苏明娟,手里攥着铅笔,眼睛亮得像星星,透着满满的求知欲。解海龙被这眼神打动了,果断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后来家喻户晓的“大眼睛”照片。虽说标题里提的是张湾小学,但真实拍摄地是三合中心学校,这点历史资料里很清楚。 这张“大眼睛”照片一亮相,就跟扔了颗炸弹似的,轰动了全国。苏明娟那双清澈的眼睛,直戳人心窝,让人一看就忘不了。那眼神里藏着对知识的渴望,也藏着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无奈。照片登出来后,大家伙儿都被触动了,报纸、电视上全是它的影子。有人说,这双眼睛像是无声的呐喊,喊醒了无数人的良心。 这张照片成了希望工程的“名片”。没多久,捐款像雪花片似的飞来,全国上下都在聊希望工程,聊贫困地区孩子的上学难。苏明娟也因为这张照片成了希望工程的代表人物,她的故事被传得街知巷闻。解海龙后来回忆说,他拍这张照片时也没多想,就是觉得这孩子的眼睛有力量,没想到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希望工程其实比“大眼睛”照片早两年就有了。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这个项目,目标是帮贫困地区的失学小孩重回课堂。1991年4月15日,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基会在北京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喊出了“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的口号,想在全国铺开这事儿。 “大眼睛”照片的火爆,算是给希望工程插上了翅膀。老百姓、企业家,甚至学生,都开始掏腰包支持。数据不会骗人:到2019年,希望工程一共收到161亿元捐款,资助了617.02万名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建了20359所希望小学。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苏明娟一样的孩子,靠着大家的爱心,走进了教室。 希望工程不光是给钱那么简单,它还实实在在改变了贫困地区的教育面貌。好多地方的学校从破瓦房变成了砖楼,课桌椅齐了,课本也多了。以前不少孩子因为家里穷,只能辍学干活,现在他们有了读书的机会。教育公平这事儿,听着挺高大上,但落实到孩子身上,就是实打实的希望。 就拿苏明娟来说吧,她后来靠着捐助读完了书,还上了大学,成了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之一。这样的故事,在全国还有千千万万。希望工程不仅让孩子们有了学上,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教育这块,慢慢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大眼睛”照片火了,解海龙也跟着出了名,但他没飘。他还是接着跑贫困地区,拍了上万张照片,记录希望工程的点点滴滴。他说:“我怕孩子的眼睛。”这话听着简单,但背后是他对这些孩子的责任感。正是这份坚持,让他的作品有了灵魂,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贫困地区教育的真相。 三十多年过去了,希望工程成了中国公益的一面旗帜,解海龙的镜头也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从1991年的张湾村到今天,他的相机没停过,而那双“大眼睛”也一直留在大家的记忆里。 三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希望工程改变了不少孩子的命,也让咱看到了爱心的力量。你有没有被“大眼睛”打动过?有没有为希望工程出过一份力?不管是捐过钱还是听过这故事,都来评论区聊聊吧,你的看法和经历,咱们一块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