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秘藏千年的怀素真迹,笔笔如铁画银钩,这种字无第二人能写出! 怀素与前辈张旭并称为“颠张狂素”,二人都被后世赞为“书圣”,一直以来学界热衷于讨论他们谁技高一筹,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 张旭的字肥劲,情感激昂饱满,感性更胜理性,可以用“风云激荡”形容;怀素的字瘦健,境界超凡入圣,理性与感性平衡,可用“狂而不乱”描绘。 那么,对于学习草书的朋友来讲,怀素的字就比张旭的字更适合学习,这是因为他的法帖既有着细腻丰富的笔法,同时又“随心所欲不逾矩”,容易上手临摹。 怀素的草书以魏晋以来名家为师,包括但不限于崔瑗、杜度、张芝、索靖、钟繇、二王、智永、张旭、颜真卿诸家,所以被称为草书的“集大成者”和“最后一位大师”。 怀素不仅取法广,而且能化为己用,乍看以为信手而书,实则内含法度,就像赵孟頫所说:“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 而且笔画质感也绝佳,何绍基评价:“怀素得法于张长史,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前张后黄,皆当让素师独步。” 怀素一生作品可以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早期的字笔笔见法度,内敛而温润,中期的字狂逸潇洒,晚年的字则返璞归真,很显然,从他早期的作品练起,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书原则。 而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博物馆中,就珍藏着怀素早年的草书神品《秋兴八首》,它在唐代便东渡扶桑,沉寂千余载后终于为书坛所知。 此作奠定了怀素草书的大名,完成后被吏部尚书韦涉盛赞:“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秋兴八首》约完成于天宝十一年(752年),内容是杜甫的诗篇。 流传到日本后被制成纸本册页,总计28开、83行,每页纵25厘米,横13.8厘米,全文467字,字径大小不一,小的约4厘米,大的超过8厘米。 从书写的技法角度来看,《秋兴八首》笔法极为丰富多变,顺锋起笔,落笔后旋即按压、调锋、衄挫,一气呵成,中锋行笔,笔速迅捷,如“飞鸟出林”。 笔画牵丝引带,草势连绵,圆转遒逸,使转、翻笔流畅自然,笔走龙蛇变幻莫测,笔画的中段如铁画银钩一般,挺健而峭拔,这与宋代以后草书的单调、直来直去有天壤之别。 此作结字因字赋形,险绝跌宕,变幻莫测,章法疏密有致,错落呼应,俯仰多姿,无一处不妥帖。这样的天分与功力,纵观整个书坛,也无第二个人能做到。 对于学习草书的朋友而言,怀素这件《秋兴八首》几乎囊括了草书创作所需要的全部用笔、字法以及章法变化规律,可谓一件“草书写法大全”。 而今,我们经过与藏家多方商议,终于将这部《秋兴八首》进行了1:1超清复刻,并逐行添加释文,以供大家学习临摹。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怀素秋兴八首日藏小楷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