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25日,在由『慧保天下』主办、众安信科独家战略合作、律商联讯风险信息协办的“2025保险科技峰会”在深圳市举行。申能财险首席数字官李静出席大会并分享主题为《AI,赋能更多可能》的主题演讲。
李静围绕AI技术对保险行业的赋能展开深度探讨,针对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挑战指出,当前AI技术已进入“双智协同”时代,但保险行业需突破工具化思维,将技术转化为企业价值,将AI大模型嵌入业务全价值链。以申能财险为例,李静表示,申能财险致力于构建“稳健后台、柔性中台、灵活前台”的架构。
对于行业未来,李静还提出AI将推动保险业从“产品导向”向“客户中心化”转型,需重构全流程智能体系:前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打造场景化服务,中台聚焦智能产品研发与精准营销,后台强化智能决策支持。
以下为李静演讲全文:
李静申能财险首席数字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保险科技的聚会,对我来说,这样的机会学习是非常好的,我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来分享我对AI的看法,以及申能财险在应用AI的过程中是怎样考虑的。作为申能财险一员,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AI,赋能更多可能》。基于当前环境和技术的进步,AI时代下,申能财险怎么做,在AI赋能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我跟大家做些探讨。
01
AI时代的双智协同与保险业科技困局
从1760年的工业社会,到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再到2020年至今智人、智机双智协同的AI时代,科技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快。2025年,随着“国运级”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爆火,AI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了当前的全民认知。从2020年起,零售行业率先将AI应用于智能推介、智能货物等工作。借助AI算法模型,新零售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推荐不同的商品,依靠智能推荐实现千人千面、千人千店。同时期,深度学习也正是开始走向应用。
近段时间来,人们一直有这样的担忧,在智能自治、人机协同的时代,什么时候会变成机器为主,人类为辅?从企业角度来看,假如人工智能真的取代了人类,到时候保险公司该何去何从?
任正非曾说过:“企业的目的就是使自己更具竞争力,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在市场上能存活下来。”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保险公司助力科技生产力持续优化,除了肩负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以外,不外乎希望有更广的渠道来提供更多的保险产品、更多的“业务员”(这个“业务员”可能已经实现了从人到机),希望拥有更低的成本,更低的销售代理费用、更低的渠道合作费用,同时还拥有更快的理赔速度和理赔风控服务。生产力的发展应当与相应的生产关系做对应,如果没有对应,那技术就只能是技术,作为保险公司来说,与科技公司不同,怎样把技术落地变成应用并产生企业价值,可能是关键。
就申能财险而言,目前更多还在做点上的突破和局部的优化。说实话,因为天安财险的原因,申能财险在整个信息系统、信息平台、数字化转型方面是落后了。别的保险公司已经在读大学了,申能财险可能还在补初中的课,这就是申能财险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且,补课工作是拖不得的,市场不会给申能财险一步一步走的机会,我们内部提到:初中的课要补,大学的课也得上。
那么,落下的课该怎么补?申能财险的答案是:点状突破、局部优化、业务重构、全面融合。具体而言,在数字时代,数据是最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AI应用的关键在于,最好能在融合治理现有业务数据、管理数据、服务数据的同时,推动创新引用,并建立可靠、可控、可持续优化的智能模型,而AI应用的保障关键则在于数智基座。为了用好AI,需要构建构建数智基建,构建的过程就形成了一条螺旋式的共生路径:数据应用→暴露问题→治理升级→释放新应用场景→新问题→……
02
以“点状突破、局部优化”渐进式搭建AI前中后台架构,通过数据治理、场景化应用夯实数智底座
未来构建渐进式架构的过程以及结果究竟是怎样的?在前几年,许多企业都在强调搭建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业务中台,但没人强调AI中台;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到AI中台。未来,对于渐进式AI架构的构筑过程可能会是一种在城中村中盖大楼的形式,把AI比作高楼的话,在构筑AI架构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很多带烟囱的系统、城中村孤岛系统、标准没有统一的系统……相比之下,申能财险更关注科技架构的迭代落地,关注构筑AI架构时的四梁八柱该怎么做,在构建数智底座时,我们不可能把原有的底座全部推翻,因为业务还在做。通过数据的迁移、治理,在构建基础架构的前提下在向上生长,可能是比较务实的一条路。
另一个需要强调的观点是:技术永远都在变化。技术拥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IT技术两年迭代一轮,两年出现一个新名词。这种不确定性其实就是熵增定律下的一种博弈,技术的种种不确定下,企业总会朝着大概率的方向前进。保险公司对于公司架构和战略的把握,并非是说其具有确定性的架构和战略,而是指保险公司需要在企业战略中消除不确定性。怎样去消除?应该通过不断的人力、财力、能量的输入,把企业战略变成一种知识的沉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企业的护城河。
什么是不变的?企业应该正确认知科技的迭代进化,把握科技发展的底层逻辑,同时将底层逻辑用于持续的业态创新,以不变应万变,这是目前该走的关键道路。
构建企业AI架构时,还要注重构建组织进化的内生动力,即培育AI文化,引入和培养AI复合型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化协同流程,这样把人才、文化、流程整合起来,提升组织AI能力。
面向未来,如何构建企业的数智大脑?关键词是:灵活、柔性、稳健。具体来看,需要构建稳健的后台、柔性的中台,还有一个面向前端应用灵活的前台。在搭建AI大楼时,只有做好后端工业化、前端敏捷化、场景化的平台,才能使大楼基础扎实,前端的应用才能随着技术的迭代而持续、快速的迭代。
作为个人助手,DeepSeek这类AI固然好用,但是AI如何为企业产生价值,这就又与企业现存的知识沉淀、知识积累等有关系。举个踢足球的例子,AI大模型就是球场上的后卫,企业的应用软件、硬件则分别是前锋和中场,后卫也能进球,但真正进球的主力还是前锋和中场。AI真正产生作用的体现,应该是能帮助发挥出险企前台的能力。目前申能财险的目标是:做好AI升级,针对现有的应用软件,包括各个业务系统承保、理赔、内部管理、客服服务等等,将AI真正融入到业务的全价值链。
需要承认的是,目前的AI也好、Agent也好,所谓“点上的创新”也好,都没有对现有的应用软件做太多改变。举个例子,当DeepSeek诞生以后,客户要买保险还会上各家公司的APP或者平台来买吗?未来的客源在哪里?未来产品入口在哪里?险企所有的软件会不会被重构?这又是AI发展以后的给我们带来的明确问题。我跟许多合作方交流技术方案的时候,总是会问,AI爆发之后,软件会怎么变,硬件又会怎么变?
03
未来竞争:从产品导向到心智融合的生态重构
在大家都在谈论AI的当下,保险公司的挑战是什么?目前,AI的前景是清晰的,但是险企的目标是不确定的,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使得大模型产生了一些发展弯道,这样就使得过去一些在AI领域起步早的险企的优势被抹平。而对在AI领域起步较晚的险企来说,当前可能是个弯道超车、白纸好画画的良好机会。
未来AI将在保险行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核心在于推动行业从传统产品导向向客户中心化转型。具体而言,我们需要重构以AI驱动的全流程工作体系:在业务前端,将原有的产品销售、承保理赔等环节升级为基于AI用户体验的场景化服务,通过智能化的咨询服务、投保支持、再保决策等模块,深度洞察客户需求;在运营中台,重点围绕智能产品研发、精准营销模式、数字化风控体系三大维度进行能力建设;在管理后台,则需要提升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与资源配置效率。这种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要求我们通过AI技术感知用户需求,更需要建立覆盖产品设计、客户服务、风险管控和组织管理的智能化生态系统。
以电视剧《蛮好的人生》为例,剧中两位主角的成长路径就颇具象征意义。男主代表“剑宗”,信奉技术至上的产品逻辑,认为只要保险产品足够精良便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孙俪饰演的女主则是“气宗”典范,她更注重以用户心智为根基,用情感共鸣来驾驭专业服务。这让我联想到当前AI技术应用的深层命题:那些既能用精算语言解读量子波动对重疾发生率的影响,又能用抖音热梗讲解等待期条款的顾问,正在书写保险销售的新范式。
这指向一个本质性问题:保险行业的护城河究竟建立在技术壁垒还是用户心智之上?以近期颇具话题度的京东外卖为例,刘强东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护城河不是算法,而是人心。未来的“新宗派”或许在于“剑宗”“气宗”二者的有机融合,既需要AI构建精准的量子级精算模型和智能风控体系,更需要具备同理心的服务者将这些技术转化为有温度的用户对话。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要重构“技术为体,心智为用”的底层逻辑,让智能算法与人性洞察在营销服务流程中实现基因层面的双螺旋进化。
最后,我想用一段马克思的话作结尾:“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是不变的真理,企业所有的技术迭代演进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企业走上更高的高峰,让我们助力行业走得更远、走得更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