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严格的法律层面来看,“虚假宣传自动驾驶”行为的界定需结合技术标准、宣传内容与

“从严格的法律层面来看,“虚假宣传自动驾驶”行为的界定需结合技术标准、宣传内容与实际功能的一致性,以及是否导致消费者误解或产生危害后果等因素综合判断。具体界定标准如下:

一、以国家标准为技术依据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驾驶自动化分为0-5级:

• 0-2级(辅助驾驶):驾驶人是责任主体,需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

• 3-5级(自动驾驶):系统是责任主体,可在特定条件下独立操作。

若车企将处于L2级辅助驾驶的车辆宣传为“自动驾驶”(如使用“L2.9级”“全场景智驾”“零接管”等表述),即属于虚构功能层级,构成虚假宣传。

二、虚假宣传的法律构成要件

1. 虚构或夸大功能

◦ 将辅助驾驶(如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描述为“自动驾驶”,暗示车辆可完全自主行驶;

◦ 使用“解放双手”“免接管”等诱导性宣传语,掩盖驾驶人仍需承担接管义务的事实。

2. 误导消费者决策

◦ 通过广告、发布会或直播等方式,营造“技术已超越当前级别”的认知(如展示“全程零接管”场景),导致消费者误认为车辆具备更高阶能力。

3. 违反《广告法》规定

◦ 根据《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若宣传内容与实际功能不符(如将L2级辅助驾驶称为“L3级自动驾驶”),即属于“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三、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

1. 技术参数备案与合规性

车企需向工信部备案技术参数,若宣传内容与备案信息不符(如未明确功能边界或安全措施),可直接认定违规。

2. 消费者实际使用效果

若消费者因车企宣传的“自动驾驶”功能未达到预期而引发事故(如驾驶人因误信系统能力未及时接管),可作为虚假宣传的佐证。

3. 行业监管动态

近期工信部已明确要求车企禁止使用“脱手脱眼”“零接管”等夸大表述,并需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进一步收紧宣传尺度。

四、法律后果

1. 行政处罚

◦ 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广告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吊销营业执照。

2. 刑事责任

◦ 若虚假宣传直接导致交通事故致人伤亡,责任人可能触犯《刑法》第222条(虚假广告罪),面临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总结

界定“虚假宣传自动驾驶”需综合技术标准、宣传内容真实性、消费者认知影响及实际危害后果。当前法律体系下,核心在于车企是否通过夸大或虚构功能层级误导消费者,并导致其安全责任认知偏差。监管部门已通过技术备案、宣传规范等措施强化约束,未来司法实践中将进一步严格化此类行为的认定。”

——Deepseek

出事儿了,zf出来管了;

出事儿了,车企高管闪了;

出事儿了,媒体朋友转了。

这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