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明睿
中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达350万以上,这意味着,每9秒左右,就有一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
前不久,南京脑科医院脑血管病救治中心接诊了一位60岁的患者李阿姨。她突然左侧肢体乏力、行走不稳,说话还有些不利索,却没在意,认为是自己累了,直到第二天未见好转来医院就医时已经右侧大脑半球多发急性脑梗死。完全错过了“脑梗死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窗”,后完善检查才发现李阿姨的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率已达99%,狭窄部位仅剩“一线”血流,近乎闭塞,阻断了脑组织的供血。如此狭窄的血管,随时可能完全堵死,导致左侧肢体的完全瘫痪,甚至昏迷,严重的还有生命危险。尽管病情十分棘手,幸好医护团队为李阿姨施行了“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血流顺利恢复,李阿姨很快得以脱离生命危险出院。
“像李阿姨这样‘幸运’的患者并不是多数。”南京脑科医院脑血管病救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曹辉介绍,脑血管病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范畴。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另一类属于缺血性疾病,如脑梗死。缺血性疾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80%。脑血管病有着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花费等“五高”特点,抢救回来的患者中约有3/4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日常生活。
2017年,南京脑科医院脑血管病救治中心成立,该中心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影像科共同组建。曹辉介绍,中心成立既是疾病的需要,也是医学发展到如今这一时代的需要。
以脑梗死为例,以往急诊接诊脑卒中患者后,会首先排除出血后由神经内科医生给予静脉溶栓。如果溶栓效果不好,同时存在脑血管闭塞,这时就要请神经介入医生会诊,接手做介入治疗,治疗后如果情况继续加重,这时可能又需要神经外科医生会诊,决定开刀去骨瓣减压等治疗。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从发病到给药,最多不能超过3—4.5小时,一旦超过这个时间,用药后出血的风险就增大。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对于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功能,时间就是生命,每耽误一分钟都可能导致190万个神经细胞坏死,所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多学科共同参与会诊,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才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中心成立后,溶栓的同时就会进行血管检查,发现有血管闭塞,中心医生会立刻介入治疗,同时中心的外科医生也密切关注患者,随时准备必要时开颅治疗。相较于原来,将治疗中的每一环都紧扣在一起,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完成脑血管病救治的一站式服务,实现医生围着患者‘跑’理念。”
中心还被授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综合卒中中心和脑卒中筛查基地称号。这意味着,很多周边地区医院解决不了的复杂难治病例都将被送往该中心。曹辉说,中心接诊的最高龄溶栓患者将近100岁,介入患者90多岁,每年介入手术量在1500—2000例,其中复杂难治病例占一半以上。
接诊复杂病例的底气,一方面来自经验的积累。曹辉介绍,以神经内科团队为例,该科始建于1947年,是国内建科最早、获批部级神经病学高级师资研修班基地最早的单位之一,国内第一例气脑造影术以及第一台脑电图机的使用均在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首开先河,素有国内“神经科医师摇篮”之称。作为研修班基地,南京脑科医院面向全国推广技术,帮助很多医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地开展脑血管病治疗工作。
底气的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技术。曹辉比喻,形象地理解脑梗死,就好比是血管“小溪”被淤泥堵住,血液无法流动,治疗的根本逻辑是为了疏通河道。溶栓治疗是利用“疏通剂”的化学作用,介入手术则相当于直接用工具把淤泥挖开。难点就在于,介入手术往往只通过在大腿根部2mm穿刺点进入动脉,再用约0.014英寸直径,只有头发丝粗细的导丝在弯弯曲曲的“血管迷宫”穿行直达病灶,可想而知这对医生的技术提出了多么高的要求。“此外,我们不断更新理念,把康复治疗前置,从患者入院后就请康复团队加入,最大可能改善患者预后,不仅挽救生命,还要减少后遗症,让患者活得有质量。”
更值得警惕的是,发病患者正越来越年轻化,45岁以下卒中患者占30%—40%。“预防、预防、再预防”!曹辉强调,要从生活方式入手,预防疾病发生,避免抽烟、饮酒、少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患者要及时干预治疗,肥胖人群加强体重管理,对减少颈动脉斑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脑血管疾病中的卒中为例,这是我国当前致残病因排在首位的疾病。曹辉提醒,高危人群家属应掌握判断脑卒中发生的“BE-FAST”原则,如果患者突然行走不稳、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视野缺损或复视;面部不对称或下垂;单侧手臂无力或麻木;言语含糊、理解困难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应侧面躺倒,防止呕吐物造成窒息,不要随意使用药物。
对于中心未来的发展,曹辉表示,今后将考虑和心血管科协作,成立泛血管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让人工智能与临床充分结合,比如判断颈动脉狭窄,可以将所有数据输入电脑,根据病人状态、远端血管弹性,通过人工智能模拟、评估,再根据数据选择扩张血管的程度,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为患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