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一手缔造了辉煌的“永乐盛世”,是一位功绩显赫的皇帝。同时,他的历史评价也充满争议。另外朱棣攻入南京后,为何第一件事是杀尽宫中女眷,而不是登基称帝? 当时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建立了强大的明朝。他当了三十年皇帝,为明朝的稳定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晚年的朱元璋却有很多担忧。 本来应该继承皇位的嫡长子朱标过早去世,打乱了原本的皇位继承计划。为了防止儿子们争夺皇位,朱元璋最终决定让孙子朱允炆来做皇帝。 但是他对第四个儿子朱棣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帮助年幼的皇帝,保卫大明王朝的稳定。但是,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旦使用,就很难停止,容易造成不可控的局面。 朱允炆年纪轻轻,就想牢牢掌握皇位,于是大刀阔斧地推行削藩。他的目标直指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周王、湘王、齐王等藩王相继倒霉,有的被废掉爵位,赶出封地。 当时有些封王处境凄凉,不得不远离家乡。湘王更是被逼到绝路,选择了自焚了结生命。朱允炆这种强硬的做法,最终触动了实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 朱允炆即位后采取的激进政策,一步步压缩着朱棣的生存空间,使其进退维谷。为了保护自身,也为了实现内心的抱负,朱棣最终决定举起“靖难”的大旗,发动了持续四年的战争。 南京陷落,皇宫燃起大火,建文帝神秘失踪,百姓内心充满恐慌。朱棣进入皇宫,本以为会享受到胜利的喜悦,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和恐惧。建文帝是生是死,成了朱棣心里最沉重的一块石头,让他寝食难安。 他一直放不下心,总觉得失踪的建文帝可能偷偷藏在后宫某个地方,随时想着东山再起。他害怕宫女们其实是建文帝安排的眼线,监视着自己,把自己做的事情都报告给建文帝。他最担心的,还是后宫里的妃子们怀上了建文帝的孩子,将来孩子长大,会和他争夺皇位。 为了彻底扫除这些暗藏的祸患,朱棣做出了一个冷酷的决定:血洗后宫。三千多名宫女,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身份高低,都被残忍地杀害。这场充满血腥味的屠杀,是朱棣对于权力不安定感的集中爆发,也是他对于皇权近乎疯狂的渴望以及对于生命的极端轻视。 后来朱棣最终当上了皇帝,开创了繁荣的永乐时代。他努力治理国家,政绩显著,郑和下西洋,组织编纂《永乐大典》,这些都显示出他的卓越才能和远大抱负。但是,不管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抹去他过去所犯下的罪恶。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明史》 中华书局 (作者:[清]张廷玉等) 《明实录》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明代官修编年体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