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血雨腥风,六君子人头落地,慈禧为何独留徐致靖一条命?是刀下留情,还是另有图谋? 清朝末年,国家经济落后,军事薄弱,西方列强伺机侵略。徐致靖作为一位朝廷官员,亲眼看到国家衰败的景象,心里非常着急。他深刻认识到,只有进行变革才能拯救国家,使其免于灭亡。 因此,他积极结识张荫桓等思想开放的官员,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通过张荫桓的介绍,他认识了怀有改革抱负的光绪皇帝,并建立了联系。为了国家的未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变革,加入了改革的阵营。 徐致靖很清楚,国家要变好,必须要有能干的人才。他很有眼光,发现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维新派,就大力向光绪皇帝推荐。 在他的努力下,光绪皇帝开始重用维新派,这才有了声势浩大的戊戌变法。变法的时候,徐致靖也积极参与,提出了不少改革建议,比如取消八股文,改为考策论文,裁减多余的官员等等。 他就像飞蛾一样奋不顾身,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变法这件事上,哪怕他心里其实也觉得有些改革步子迈得太大了,让他有点不安。 但是,改革的方向突然发生了变化。因为改革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的权益,一场政治危机正在悄悄逼近。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徐致靖做了一个让他日后非常后悔的决定——他向光绪皇帝举荐了袁世凯这个人。 当时维新派把袁世凯当成了救星,希望借助他训练的新军来对抗慈禧太后。没想到,这就像引狼入室,自找麻烦。维新派以为找到了靠山,却没料到袁世凯是个靠不住的危险人物。 袁世凯暗中向慈禧太后报告情况,导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失去自由,被软禁起来,支持维新变法的人士遭到残酷的打压和杀害。当时徐致靖是维新派的重要官员,因此也被抓了起来。他被判处死刑,后来因为李鸿章向慈禧太后说情,才改为判处其他刑罚,保住了一条性命。 庚子事变发生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监狱大门也被打开。其他的囚犯都争先恐后地逃跑,徐致靖却没有跟着走,也许是因为他已经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了。最终,他的家人硬是将他拉走,离开了这个令人感到彻底绝望的牢狱。 徐致靖出狱后,选择在杭州安家,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仅叟”。他经常反思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觉得变法步子迈得太大了,没有好好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