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酒后写的“绝世狂作”,水平不输张旭、怀素,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世人普遍认为,张旭和怀素,把草书的艺术性,发挥到了极致,实际上,紧随其后的宋朝,因推行“尚意”理念,书家善于创新,在唐人基础之上,再次提升,进入全新的艺术境界。 虽然苏轼、米芾等人,多写行书,不关注草书,但是苏轼的徒弟——黄庭坚,看到草书的发展空间,他独创“荡桨笔法”,行笔长枪大戟、一波三折,这种震颤节奏,突破前人的线条束缚。 即便行笔缓慢,字体依然饱含动势,除了线条,空间结构方面,黄庭坚结体宽阔,还采用欹侧、动荡的字组,消除前人的紧结,更显大气磅礴。 刘敏中评价:“浩浩乎如行云,倏乎如流电如惊蛇如游龙,意态横出,不主故常,当使人心动目眩而莫知其然也。静而察之,无一画之违于理。” 正因如此,黄庭坚号称宋代“草圣”,成为继张旭、怀素之后,草书界的“最高峰”,甚至晚年时期,他酒后写的“绝世狂作”,足以比肩“张怀”2人,此帖就是《狂草千字文》。 全卷纵29厘米、横558厘米,共139行、1000多字,单字大小约2.5厘,乃是罕见的墨迹手稿,展现黄庭坚真实、自然的用笔状态,多用中锋行笔,常在中途停顿蓄力,形成“锯齿状”的起伏。 既保留了狂草的奔放,又增添了顿挫的节奏感,墨色也随着情感、势态而变,浓墨处如高山坠石,枯笔处似老树虬枝,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更加凸显立体感和妙趣,与欹侧险绝的构势相配,艺术气息十分浓厚。 无愧于康有为评价:“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人门自媚”,施宜生也说:“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 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气魄,确实令人大开眼界,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时常临摹,一方面可以学到黄庭坚的草书笔法,另一方面学会创新,在古人基础之上,开阔思维,写出个人风格。 而今,我们对黄庭坚《狂草千字文》,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同时加入独家出版的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锋转换等细节,全都一览无余,比普通的印刷品更加细腻,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黄庭坚狂草千字文(台博新版带译文)高清原大复制品毛笔书法练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