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40岁生日如“书仙下凡”,写出一部“千古奇作”,如今价值超百亿! 要说当皇帝,宋徽宗是非常昏庸的,他重用奸臣、奢侈享受,最终落得个被俘软禁、死于异国他乡的下场。 而要论艺术,他则是不输给任何一位帝王,尤其是在书法和绘画领域,堪为“帝王第一人”,他主持成立宣和书画院,培养了一大批宫廷艺术家,在他的推动下,北宋成了中国历史上艺术的巅峰时期。 普罗大众对宋徽宗的了解,无外乎“瘦金体”“听琴图”“瑞鹤图”这些东西,实际上据他自述,自己是“瘦金不及花鸟,花鸟不及狂草”,也就是说,他自认为最擅长的是草书,但这一点世人并不知道。 这主要是因为他传世的草书作品太少,而在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着赵佶仅存的一部狂草书真迹,如今是“国宝级文物”,它就是《大草千字文》,这件作品大有来头,如今估值超过百亿。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徽宗40周岁,在盛大的宴会过后,他兴致未消,借着酒兴,他命人拿来上好的纸笔,挥毫泼墨,须臾之间写成这部作品。 等他第二天酒醒后,连自己都觉得惊讶,直呼再也写不出这么好的作品了。那一晚宋徽宗如“神仙下凡”,完成这卷“妙手偶得”之作,正应了“书无意于佳乃佳”这句话。 此作全卷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共1000余字,字径大小不一,小的约有4厘米,大的则接近10厘米。 《大草千字文》有三大珍贵之处:其一是材料名贵,写在描金云龙纸上,此纸长三丈且无一接缝,犹留唐人遗韵,而且这一工艺如今已经失传了。 其二是笔法精湛,洋洋洒洒、流畅洒脱,奔放而又有庙堂之气。其三是状态自然,书写时情感饱满,全篇没有任何板滞之处。 宋徽宗的草书取法于张旭、怀素,尤其是怀素的《圣母帖》,得其“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和“不见起止之痕”的精髓。 此作融合狂草的奔放与瘦金体的爽利,起笔多露锋直入,尖锋切入后迅速转中锋绞转,笔画粗细悬殊,牵丝引带,连绵不绝。 结构上打破常规草法的束缚,单字大小对比强烈,通过欹侧造势,形成动态平衡,因字赋形,婀娜多姿。 章法上,整卷如江河奔涌,笔锋在纸上游走如惊蛇入草,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节奏。墨色随书写进程自然变化,通篇气脉贯通却无刻意经营痕迹。 宋徽宗此作既有着细腻丰富的笔法,又不失意趣,精致典雅,奔放华贵,将它临摹数通,草书技巧会大幅提升,还能避免写草书时容易出现的燥气和霸悍,堪为一部草书“圭臬”。 而今,我们将宋徽宗《大草千字文》全卷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复制品微喷原大高清毛笔字帖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