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珍贵手稿现身台北,不愧是“圣人”大手笔,字字蕴含顶级禅意! 现代人学习书法,存有一大误区,那就是“忽视神韵”,8成以上的学者,只看外层姿态,或者关注笔法变化,无法透过表层,观察本质,领悟作者的情感、思想变化,以及内藏格调。 正因如此,当代书法作品,大多千篇一律,作者的情感和心境,不融合其中,只是单纯的技法堆叠,形态类似,质感相同,没有特色和闪光点,让人越看越枯燥,毫无半分兴趣。 其实展现书法神韵,也不算困难,我们选择法帖时,不能只学《十七帖》、“欧楷”、“赵体”等,这些偏为规整的字迹,而要临摹“不经意之作”,或者情绪、灵感喷涌时,挥笔而作的字帖。 譬如“大圣人”王阳明的法帖,就是最佳辅助,史册记载,王阳明乃是王羲之伯父,王导的第40世孙,从小学书,17岁因练字,用光官署储存的几箱纸书,由此掌握“家传笔法”,根基扎实。 当然,除了基础训练,王阳明的思维和创作理念,也完美继承古人,曾言:“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他把笔画、字形融入心中,呈现自我个性,实现形质与神采、意境与法度的完美统一。 总的来说,这样写的字迹,源于自我本心,笔笔自然畅意,意韵十足,无半分刻意,尤其是“龙场悟道”之后,他把“心学”引入书法,境界更加高妙。 我们欣赏正德三年(1508年),即“悟道”之后,撰写的《象祠记》,全卷共计600多字,以草书写就,行笔连转飞动、连绵潇洒,十分率性烂漫。 起笔藏锋,如潜龙在渊,行笔时中侧锋并用,似惊雷破空,转折处方圆兼施,如兵法奇谋,每个字体极尽变幻,而且飞动的线条之下,含有虚和、出尘的悠远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朱彝尊曾说:“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启功先生也评:“草法超逸,不让文祝诸名家,《象祠记卷》尤真迹中之精品”,王阳明以“心法”作书,字字蕴含顶级禅意,足以通神。 这幅《象祠记》,乃是“成圣”之后所写,格调更是深厚,令人回味无穷,同时此帖还是珍贵的手稿真迹,全卷清晰无损,展现最真实、最生动的书写状态,现藏台北故宫,可时常临摹,提升感知力、艺术气质,摆脱单调之病。 而今,我们对王阳明《象祠记》,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一览无余,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王阳明《象祠记》高清原大复制品毛笔书法练字帖长卷艺术微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