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认为,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业产值的大国,中国将不会再购买美国任何高科技产品。 因为在没有贸易往来的情况下,东方大国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高科技企业解决自身的需求。 现在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35%,相当于三个德国加起来的体量,这种规模下想完全脱离美国科技产品,其实是有可能的。 就拿芯片来说,美国制裁华为之后,中芯国际28nm成熟制程产能直接翻倍,长江存储的NAND闪存已经打进国内服务器市场,虽然高端芯片还得进口,但日常用的手机、电脑、汽车芯片,国产货已经能顶半边天了。 有人说美国科技巨头家大业大,少了中国市场也能活。但看看高通的财报就知道,中国市场贡献了它67%的营收,英特尔也有26%来自中国。 要是这些钱突然没了,高通每年225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就得砍掉一半,英特尔的7nm芯片研发进度至少推迟三年。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科技试验场。特斯拉为啥在中国建厂?因为这里有最挑剔的消费者和最完善的供应链。 美国科技公司失去中国市场,就等于失去了一个“压力测试实验室”。 比如苹果如果不在中国卖手机,就没法及时收集用户反馈改进产品,而华为、小米却能在中国市场快速迭代,这种差距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可以找印度、东南亚替代中国市场。但这些地方的消费能力加起来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而且产业链配套远不如中国完善。 就拿电动车来说,美国车企想在印度建厂,结果发现连充电桩都没几个,最后还得依赖中国的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 还有人担心中国科技企业离开美国技术会“断奶”。但看看华为被制裁后的表现,5G专利全球第一,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7亿,麒麟芯片也实现了14nm量产。 24年研发投入高达230亿美元,比英特尔还多30亿。这种“死磕”精神,让美国科技界都慌了神,英伟达CEO黄仁勋就公开承认:“华为正在征服每一个涉足的市场。” 不过话说回来,完全脱钩对中国也有阵痛。比如ASML的EUV光刻机还没解禁,中芯国际的7nm芯片还得再等两年。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压力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长江存储的3DNAND闪存成本已经比三星低15%,京东方的OLED面板在苹果供应链里占比从0%涨到了30%。 这些突破都是在“卡脖子”压力下被逼出来的。 最有意思的是,美国科技公司其实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英伟达偷偷给中国定制H800芯片,英特尔把12代酷睿的部分产能转移到大连工厂,这些都是在“政治正确”和“赚钱养家”之间找平衡。 毕竟真要彻底脱钩,美国硅谷的房价得腰斩,西雅图的程序员可能要集体转行送外卖。 所以林毅夫的结论其实很简单: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工业体系,已经具备了“自给自足”的能力,而美国科技巨头的好日子,可能真的要到头了。 但问题来了,如果中美真的彻底脱钩,你觉得谁会先扛不住? 是中国的“国产替代”速度更快,还是美国的“技术封锁”更狠? 滚动播报——《林毅夫一语道破:中美若停止贸易 美国的损失将远超中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