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服务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谷城县人民法院在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骆驼集团公司)申请湖北骆驼海峡新型蓄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骆驼海峡公司)强制清算案中,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依法化解企业历史遗留矛盾,盘活存量资产,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民生与法治的多维共赢。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司法在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全省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实践范例。
基本案情
骆驼海峡公司是基于2002年12月16日成立的襄樊海峡兄弟蓄电池有限公司,由宜昌海峡兄弟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宜昌海峡公司)与骆驼集团公司于2007年11月7日申办变更登记的公司,位于湖北省谷城经济开发区,经营范围为绿色高性能牵引铅酸蓄电池生产、销售和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用极板的生产、销售。2009年7月,该公司增资扩股,骆驼集团公司持股60%,宜昌海峡公司持股40%。2023年1月,经市场监管部门核准变更登记,公司经营期限变更为21年,营业期限至2023年12月16日届满。
骆驼海峡公司营业期限届满前后,多次召集召开董事会、股东会,骆驼集团公司与宜昌海峡公司两个股东未能形成一致决议。骆驼集团公司在骆驼海峡公司营业期限届满,不能通过修改公司章程或经股东会决议而存续,也不能成立清算组进行自行清算情况下,向谷城法院申请依法对骆驼海峡公司进行强制清算。
收到骆驼集团公司提交的对骆驼海峡公司进行强制清算的申请后,谷城法院先行委派县人民调解中心民商事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无果后,立案交由审判庭进行审查。审查中,突破“就案办案”思维定式,以“护企稳链强链”为导向,积极探索“司法+护商”协同机制,始终将调解贯穿案件始终,多次往返谷城至武汉进行多轮沟通调解,依法组织召开听证会,在核查相关事实、争点后,从政治安全意识、企业生存发展、职工生计稳定等多角度考量,秉持全面实质性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平衡各方主体利益,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保企业促发展,最终力促骆驼集团公司与宜昌海峡公司两个股东达成“存续式和解”,通过修订公司章程将骆驼海峡公司合法存续,宜昌海峡公司以股权转让方式有序退出,既化解了长达十余年的股东僵局,又避免企业资产1.07亿元及169名员工因强制清算解散而流失,成功保全了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至此该起申请强制清算案顺利办结。
主要做法
锚定“县之重者”,做实服务大局融合文章。谷城法院主动探寻“两资三能"工程与法院工作的结合点,推动服务保障“两资三能”工程的行动自觉。在办理骆驼集团公司申请骆驼海峡公司强制清算案中,始终坚持围绕县委政府“有了项目就有了一切”的思维理念,做深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通过依法履职把政治要求、法律精神融入案件办理,切实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让企业得以合法存续,进而保障企业继续享有“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资质及数字化转型补贴,推动其绿色高性能牵引铅酸蓄电池等核心产品技术持续升级,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企之要者”,做细分级评估赋能文章。骆驼海峡公司系一家外商投资与内资合资企业,截至2023年12月公司经营状况良好。该公司曾被评为全省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襄阳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该公司2023年12月16日营业期限届满后,未能依法变更营业期限,存在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非法经营产生的法律后果、安全风险,即面临行政处罚、安全责任、生态环境、停产停业等诸多法律风险、社会稳定问题。鉴于此,谷城法院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座谈、公开听证等方式对企业开展全面实质性分级评估,尽量把司法活动对企业经营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达到了“办理一个案件、救活一个企业”的良好成效。
心怀“民之盼者”,做优实质解纷品牌文章。案涉骆驼海峡公司强制清算的背后,不仅关系到169员工的生计问题,还关系到民营经济发展,更关系到护企营商环境的优化及谷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宜昌海峡公司系招商引资企业,骆驼集团公司系上市公司,若处理不当则会激化矛盾。在办理该案过程中,谷城法院未简单受理进入强制清算程序,而是转“单纯办案”为“服务保障”,始终将调解工作贯穿案件始终,通过诉前诉中诉后不遗余力的调解,促使长达13年纷争的纠纷得以全面实质性的化解,各方当事人携手言和,既保住了市场主体合法经营,又维护了各方主体权益实现,更保障了民生项目升级发展,实现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典型意义
本案系贯彻落实国家《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精神、精准对接省委大财政体系建设目标、深度融入市委“两资三能”工程布局、高效落实县委招商护企部署的集成化实践典范。谷城法院在案件办理中,立足“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要求,以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为纲、上级法院指导意见为领,不断强化支点意识,全面落实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双向分级评估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对涉案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切实为企业疏堵点、解难题,促使长达10余年之久的纷争得以全面实质性化解,实现了“纠纷清零—资源重组—财政增收—链群壮大”的良性循环,力促企业步入良性轨道、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为民营经济“稳预期、强信心、增动能”提供了全链条法治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