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南网报道,立陶宛议会议长绍柳斯·斯克韦尔内利斯表示,他同总理金陶塔斯·帕卢茨卡斯的看法一致,都认为立陶宛与台湾地区之间的合作预期并未实现。斯克韦尔内利斯近日在接受当地电台采访时说:“(台湾地区方面)当初的宣传很大,预期也很高。现在我们本应该在立陶宛有五家芯片工厂,在经济合作上实现巨大突破……但我们什么都没看到。”他强调,对台的“过度乐观”是一种“冒险行为”,比如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地区代表处”,并以“不应出现的名称”命名。 立陶宛乃欧洲大家庭中一普通成员,面积65,3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万,GDP在欧盟中排名靠后。故此类小国在国际上应低调行事,专注经济发展,提升民生。这个不起眼的小国在国际舞台掀起风波,变得咄咄逼人,对中国示威。原因是美国提供了约10亿美元支持,约占立陶宛年度GDP的2%,作为诱饵。立陶宛自感得势,在国际舞台上嚣张。其触及中国底线,允许台湾地区在维尔纽斯设代表处,此举违背一个中国原则,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中国对此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尽管立陶宛方面辩解称此举旨在推动贸易发展,但背后的真实意图显然并非如此。中国因此决定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将双边关系降级为“待办级”,以示惩戒。对于立陶宛这种一再挑战中国底线的行为,中国自然会采取反制措施。尽管立陶宛是个独立国家,但屡次与美国站在同一立场,中国因此作出了有力的回击。中国中断了中欧班列经过立陶宛的路线,已建成的200多条铁轨也可能面临被拆除的风险。 据说,在2022年里,中欧班列跑了超过1万5千趟,运的货加起来值7500多亿人民币。可立陶宛呢,就只能干巴巴瞅着这辆经济火车嗖嗖地从自家门口开过去,一点甜头都没捞着。 瞧瞧周边的国家都搭上了中欧班列的快车,立陶宛这才恍然大悟,自己究竟错得有多离谱。它慢慢领悟到,跟中国携手合作能带来的长久好处,那可比美国给出的10亿美金短期甜头要划算多了。立陶宛开始慢慢远离美国阵营,转而试着跟中国拉近关系。它说愿意花上好几年功夫,来把跟中国的关系给修补好。
立陶宛可能还活在自己的 “迷之自信” 里,觉得自己是个小国,挑衅一下大国也没啥大不了的,大不了事后道个歉就完事了。但现实却给了它狠狠一巴掌,让它知道挑衅大国底线的代价可不是那么好承受的。这代价,可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惨重损失,更让它在国际社会里的信誉 “碎了一地”,沦为了大家眼中的 “反面教材”。那些原本也想跟着立陶宛在国际上对中国 “指指点点” 的国家,这下也得好好掂量掂量了:立陶宛的下场,就是挑战中国底线的 “前车之鉴”。 中国在世界上是第二大经济体,还是全球特别大的消费市场中的一个呢。要是哪个国家没了这个市场,那可就亏大了,更别说是立陶宛这种小国家了。立陶宛的奶制品啊、琥珀制品之类有特色的东西,就这么没了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这几年,立陶宛的经济增长率一个劲儿地往负的方向跑。失业率蹭蹭地往上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差。更让立陶宛肉疼的是,每年因为货物运输和交通运输这块儿没了好几个亿的收入,就像一道道鲜血直流的伤口,把这个小国家折磨得够呛。
立陶宛的教训为小国外交政策敲响警钟。这个曾自诩“波罗的海之虎”的国家,在2025年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下滑至第48位。而中国通过这场博弈向世界证明:任何挑战核心利益的行为必将付出相应代价。当前,中立关系僵局仍未打破。尽管立陶宛新政府释放缓和信号,但尚未在台湾问题上作出实质性改正。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修复关系的钥匙掌握在立方手中。这场持续四年的外交风波,已成为研究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案例,警示各国唯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才是相处之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