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7SK是中国首型第三代重型战斗机,1992年首批12架飞抵中国芜湖基地……飞行小时数提高到100小时就有很多人喊受不了。 这事儿看着挺矛盾。空三师九团顶着“王牌部队”的光环,拿着全国最贵的进口装备,结果连基础训练都撑不住场子。林虎当年拍板买苏-27SK的时候,估计没想到最大的障碍不是飞机性能,而是自家飞行员和后勤的"水土不服"。那时候咱们总说"武器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可现实偏偏打了脸——再好的战斗机,落在不会用的人手里也就是个摆设。 飞行员的抱怨特别有意思。飞惯了二代机的老司机们,突然坐进苏-27SK的座舱,就跟拖拉机司机开上方程式赛车似的。俄罗斯教官教得直挠头,咱们飞行员学得满头汗。不是说技术底子差,关键是训练理念隔着代差。苏联飞行员每年200小时打底,咱们的尖子部队才勉强够着人家脚后跟。更逗的是,当时有人提议搞"突击特训",结果发现飞机比人还娇气——苏-27SK的AL-31F发动机寿命才900小时,哪经得起天天折腾。 后勤这块更是现了原形。俄方给的维护手册像天书,换个零件得等莫斯科发货。有次演习前夜,机械师发现雷达散热系统漏液,仓库里翻遍都没备件,最后硬是拿歼-8的零件改了个山寨版凑合。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把苏联专家看得直摇头。更离谱的是,连清洗剂都要进口,国产替代品直接腐蚀了飞机蒙皮。花2.7亿美元买来的"空中利剑",愣是养成了吃金兽。 但最该反思的还不是技术问题。空三师九团作为军委直属的"御林军",享受的待遇够顶级了吧?可特殊待遇反而成了双刃剑。优先拿新装备不假,但配套的培训体系、保障链条、战术革新全在裸奔。就像给小学生塞了本博士论文,背得滚瓜烂熟也搞不懂量子力学。当时空军高层有个误区,觉得只要把好飞机塞给王牌部队,战斗力自然水涨船高。结果王牌飞行员开着三代机,战术思维还停留在拦截侦察机的层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