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4年粟裕病逝,遗体前站着4位首长前来告别,他们分别是谁?   1907年,

1984年粟裕病逝,遗体前站着4位首长前来告别,他们分别是谁?   1907年,粟裕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   家庭的富庶让他不必为生活所迫。   家中的一位名叫阿陀的长工是粟裕的早期导师。   阿陀身怀武艺,经常给粟裕讲述古代英雄豪杰的故事。   粟裕渴望能像故事中的人物那样,行侠仗义。   此后,阿陀便成为了他武术启蒙的导师。   粟裕逐渐掌握了各种兵器的使用,尤其对狼牙棒情有独钟。   在参加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学习后,他接触到了不少进步思想。   北伐战争时期,他加入了叶挺领导的第二十四师教导大队,并随之参加了南昌起义。   在井冈山时期,他展现了出色的参谋能力。   1934年,粟裕随红军长征北上,转战闽浙赣。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加入了新四军,虽然他指挥的战役数量不多,但每一战几乎都是决胜千里。   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对抗中,粟裕屡屡以小兵力取得大胜,使得毛泽东对其评价极高。   解放战争时期,在苏中战役中,他成功指挥部队击败了数万国民党军队。   随后的孟良崮战役中,粟裕率军歼灭了国民党的王牌部队,击毙了蒋介石的亲信张灵甫。   这一战的胜利,甚至令毛泽东都感到震惊。   1948年,他率领华东野战军参加了淮海战役,一举消灭了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   毛主席曾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动情地提到,粟裕是自己最为佩服的将领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粟裕的政治生涯却显得低调。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粟裕并未亲自前往朝鲜战场,而是被委以负责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职务。   毛主席曾亲自指派他准备支援朝鲜,但由于身体原因,粟裕始终未能参与到这场战争中。   在1955年中国第一次授衔时,尽管他完全符合元帅的资格,粟裕却毅然放弃了这一荣誉。   他坚信,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毛泽东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两次上书中央军委,表示不愿担任元帅。   毛主席一度力劝粟裕接受元帅头衔,但粟裕始终拒绝。最终,毛泽东只能同意粟裕的请求。   此外,粟裕一直受头痛困扰。   早年在他在战场上作战时,一颗锋利的弹片深深嵌入了他的颅骨。   然而,当时的军医无法进行开颅手术,只能将其头部紧急包扎。   经过了三个月的治疗,粟裕终于恢复并重新归队。   但每当战事紧张或工作过于劳累时,粟裕的头痛便会加剧。   有时,为了缓解痛苦,他不得不用凉水冲头。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曾长时间在指挥所坚守,连续七天七夜未曾休息。   正是这段时间使得伤痛愈加严重。   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粟裕的头痛依然困扰着他,医生为他制作了一种“健脑器”,帮助散热,但依旧无济于事。   每次疼痛发作时,粟裕便默默忍受。   粟裕在1984年去世后,粟遗体火化,长子粟戎生在捡拾骨灰时,发现了三块弹片,大小分别约为黄豆和绿豆粒。   这些弹片正是当年在赣南战斗时留在粟裕头颅中的残余物,伴随了他整整五十四年。   粟裕去世的消息传来,中央军委领导和粟裕的老部下纷纷赶来。   在简朴的追悼会上,四位重要人物久久不愿离开粟裕的遗体,他们分别是杨尚昆、余秋里、杨得志和张爱萍。   杨尚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对粟裕的七战七捷深有印象。   他回忆起毛主席对粟裕的赞誉,并指出毛主席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常向粟裕请教。   尽管两人工作交集不多,但杨尚昆仍出面帮助整理粟裕的回忆录。   余秋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在粟裕生病时多次探望,承诺中央将解决粟裕的一切后顾之忧。   在粟裕遗体前,余秋里始终未离开。   杨得志和粟裕是同乡,在战争年代,他们曾同为总参谋长,也一同出访过朝鲜。   张爱萍则是粟裕的老部下,两人曾共同作战,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事。   张爱萍因伤暂时退役,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再度联手。   粟裕去世后,张爱萍泣不成声。   另一方面,粟裕曾经在生前明确表示,希望在自己去世后,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告别仪式,不设灵堂纪念。   他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洒在他曾战斗过的八个省市。   根据粟裕的遗愿,中央军委遵照他的要求,由妻子楚青将他的骨灰撒在了江西、福建等地。   参考文献:[1]王连花,张异翅.“常胜将军”粟裕[J].湘潮,2024(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