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健康中国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湖州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将“深入实施中药材产业乡村振兴行动,持续提升中药材产业价值”写入市委一号文件,配套出台系列产业规划、扶持政策和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最近,市中药材产业协会承办了第十届“西鼎会”(健康商品交易大会)中医药生态论坛中药养生市场峰会,在这场全国健康行业盛会上,浙麦冬、乌梅和西红花等6款湖州中药材产品成功入选“2024—2025年度中式养生三大榜单”,创历史最佳成绩。
成绩背后,是湖州拥有优渥生态资源禀赋。围绕中药材“生态、高效、绿色、道地”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2万亩,去年产值3.33亿元、同比增长15.16%,一场关于道地品质、规模瓶颈与产业生态的深层变革正拉开帷幕。
文/记者史舒频
从“野蛮生长”到生态集约
“这两天是种球膨大期,棚内温度要保持在25℃以下,注意通风降温和喷水……”昨天,市农科院技术人员史星雲来到吴兴区道场乡卉弘生态种植园,指导园区西红花立体基质栽培项目。
西红花是一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材,柱头烘干后,市场价可达每公斤3万元。据介绍,传统西红花种植多采用在自然状态下与水稻等轮作,通过棚内基质立体栽培在我市尚属首次。“以前这个棚种草莓,收益在4万元左右,如今开展可追溯西红花订单式种植,收益起码翻一番。”卉弘生态种植园负责人郑云宇说。
记者了解到,原先湖州缺乏中药材质量标准引导和“优质优价”支付机制,种植户收益无法得到保障。为破解该难题,2025年,湖州跻身省中药全链条追溯体系应用推广试点城市,这意味着我市中药饮片率先有了“身份证”,种植、流通、临床等环节实现可追溯。
借着“东风”,市中心医院联合市农科院对卉弘生态种植园开展可追溯西红花订单式种植。“有了订单就有了保底,农科院还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确保中药材质量和价格,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郑云宇感慨道,如今西红花不愁销路,“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一味中药,从田间地头到患者床头,历经种植、收获、加工、制剂、销售,环节多、链条长,不仅终端产品要过硬,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也要过硬。”市中药材产业协会秘书长王强介绍,湖州从资源保护、生态种植、工艺提升、研发创新等供给侧发力进行全产业链规划,推行GAP认证体系,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有效提升中药材品质与附加值。
这段时间,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600亩浙麦冬基地正在创建GAP可追溯基地,其构建的数字化追溯系统完整记录种质溯源、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21个关键生产节点,每年可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120余万元、当地农户就业收入180万元以上。
从政策破冰到市场突围
趁着春光明媚,安吉县天子湖镇古苑村的栀子基地内,药农们正抓紧开展花期管理,他们穿梭林间喷施叶面肥以提升坐果率。
作为传统中药材,栀子广泛用于天然色素提炼、食品、医药等领域,既可入药、又可食用。“去年亩产接近1000公斤,亩产值达到1.3万元。”基地负责人刘童兴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栀子种植约5000亩,也是湖州种植面积最大的中药材之一。
纵览我市中药材产业协会会员单位名录,共有50多家主体单位正规模种植具有湖州特色的道地中药材种植,比如:南浔绿腾生态农业公司搭建了1.5万平方米设施大棚,种植灵芝并开设灵芝文化馆;长兴卉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种植林下黄精100多亩;湖州日星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瓜蒌300多亩……
记者发现,会员单位中超七成为中小主体,种植面积超千亩的仅有栀子等少数中药材品种,其余多为“百亩级”,且布局相对零散。与此同时,70%种植户依赖供种方技术指导,且加工环节以初级的饮片为主。
如何破局?我市出台政策对种植10亩以上的林下道地中药材,依建设标准给予每亩500至1500元的补助。德清、长兴等出台若干配套政策,对中药材规范化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分别给予补助。
除政策加持外,市场转型也是关键一招。长兴县泗安镇长岗岭村,原本以苗木种植为主,随着苗木产业不景气,转型已势在必行。为此,该村成立中药材合作社,目前已流转土地200亩,进行元胡、前胡、白芷、白术、玄参等品种种植。以传统苗木为支柱产业的泗安镇,已发展各类中药材近2000多亩。
在协会推动下,中药饮片企业还先后对接全市各中药材种植基地,构建“公司+基地”合作模式。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市新发展面积5000亩以上,增产0.83万吨,同比增2.47%。
从道地药材到“湖州故事”
“药材好,药才好。”好山好水产出好药,是产业之道的开端。然而,要让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新生,如何讲好品牌故事、在传统与现代的新融合中破局,是必答题。
最近,一场关于地域IP的争夺战悄然打响。市农业农村部门正联合多部门推进“湖八味”遴选,“要发展道地药材必须讲好‘湖州故事’。”市农科院经作站站长殷益明透露,目前遴选工作处于调研阶段,接下去将联合其他部门发布遴选名单。同时,还将开发多条“药旅融合”线路,将灵芝文化馆、栀子花海等打造成网红打卡点。
一直以来,在中药材发展过程中,我市始终遵循“高效生态、道地优质”原则,围绕公用区域品牌打造、技术培训与指导、活动组织与交流等方面下功夫。2年来,经组织推荐,全市共有6个品牌入选首批“浙产中药”产业品牌名单;10款中药材相关产品入选第六届“浙江省十大药膳”等活动大赛名单;6名技术人员参加省中药材种植员大赛……
据悉,我市还将积极推广应用“三新”技术,引导企业和基地种植铁皮石斛、西红花和浙麦冬等湖州道地药材,以及栀子、瓜蒌、柘树、龙脑樟、百合和药用玫瑰等特色药材;推广间作套种轮作模式或林下中药材经济,比如:果园下套种西红花,竹林下种植灵芝、黄精和三叶青等;大力应用无烟草木灰、生态规范化种植和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技术。
中药材是特色农产品,既要发展保数量,又要优化种养模式来提质量。殷益明表示,目前,我市正积极推动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湖州发挥更大作用,进而促进“科企融合”,更好地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养技术研究等。同时,还将建设一批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培育壮大中药材龙头企业,走好湖州中药材品牌发展之路。
记者手记
在湖州的绿水青山之间,中药材产业正从“边缘配角”向“支柱产业”蜕变。正如一株黄精需种植3年方能采收,湖州中药材产业的崛起之路需要耐心与定力。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当分散农户聚合成产业军团,这座江南古城或将成为长三角中药材版图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绿色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