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消费观念,正在被资本洗脑。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的消费习惯,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以前我们洗衣服,用的都是几块钱一袋的洗衣粉,后来资本推出了洗衣液,为了推翻洗衣粉,他们宣传的卖点是不伤手、不伤衣;再后来我们洗衣液也用习惯了,他们转身又推出了洗衣凝珠,然后宣传的卖点又变成了三效合一,一颗能洗更多件,总之他们总是能找到新的需求点,让我们不断的花更多的钱去购买新的产品,以至于让我们逐渐偏离了自己的真实需求,陷入到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这带来的后果则是,我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总感觉钱不够花,不信你看看我们身边,一杯奶茶卖二三十块钱、一根雪糕卖三四十、一袋水果直接卖到了五六十,要知道我们大多数人真的赚不到多少钱,几十块钱能买一个月的大米、两个星期的鸡蛋,够一家人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但我们就是这样轻描淡写的把钱花在了这些非必须的消费上面,仿佛钱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数字而已。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请你花几分钟时间听我认真为你分析。
大概在100多年以前,全世界的资本家发现了资本主义的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消费不足,很容易生产过剩。
尤其是在当时的美国,由于标准化和科学管理方法的普及,导致各大工厂的生产效率急剧提升,资本家源源不断的把商品输送到市场里,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商品生产得实在是太多了,老百姓压根就消耗不了那么多东西,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一个魔幻的现象,一边是工厂的仓库堆积如山,另一边则是街边的零售商店门可罗雀。
面对这种局面,资本家们急坏了,他们聚在一起商讨对策,这个时候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就指出了问题的核心,他说:一定要给员工加工资,并减少工作时间,否则,谁会来购买我们的汽车?
福特的话非常有道理,毕竟老百姓没钱、没时间,你东西造得再好,谁又能买得起?可当时的美国资本集团却猪油蒙了心,他们拒绝了福特加薪的提议,只愿意接受减少工作时间这个方案。
但我们都清楚,想要美国老百姓消费,光给时间是不够的,因为消费的前提是有钱有闲,二者缺一不可,甚至有钱才是最重要的那个原因,可美国的资本家们打死都不愿意多给钱,那怎么办呢?
恰好那个时代广告业在美国开始崛起,于是资本家们就看到了一条新的出路,那就是通过广告宣传的方式去诱导人们消费。
比如说宣传及时享乐、活下当下、人只活一辈子这些观念,让人们逐渐丢掉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
通过这种宣传洗脑的方式,美国的资本家们很快就探索出了让老百姓花钱的三大绝招:
第一招,凭空创造需求。
如果老百姓的消费只锁定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那怎么样都不可能赚到大钱,想要赚更多钱,那就必须创造出新的需求。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钻石的营销案例,原本钻石只是一个普通石头,其基本成分碳在地球上到处都是,但1939年的时候在资本的推动下,一句经典广告语传遍全球——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一夜之间,钻石巧妙地和爱情关联到了一起,如同一颗爱情核弹一般,引爆了全球情侣的内心,从那时开始,钻戒就成为了男女婚姻的标配。
这就是凭空创造需求的典型案例,通过这种方式,美国的资本让美国人购买了大量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除了这一招,紧接着他们又使出了第二大绝招,那就是用商品来进行社会地位的划分。
比如说我们走进一家服装店,原本我们只是准备买一件100块钱以内的衣服,够穿就行,结果这时候导购员走过来对你说:美女,100块钱的衣服是厂妹最爱,这边1000块钱的衣服是白领的选择,那边8000块的衣服才是有钱人的偏爱。
听闻这些话语,我们很容易就会形成一个认知,那就是衣服越贵说明越有品味,买贵的才说明自己进入了上流社会。
本来一两个人这样说,对我们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但如果是媒体频繁地日常轰炸呢?那潜移默化之间就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让很多人为了所谓的社会地位提升而去买更贵的商品。
比如说前些年很多人卖肾也要买苹果手机,就为了让自己有面子。
还有很多人宁可背负高额负债也要买宝马奔驰。
就为了所谓的提高身份地位,但实际上,你认真想想,你的地位真的因为这些东西就提高了吗?
这就是消费主义的第二大陷阱,让你以为什么商品匹配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当然,仅仅用这两招也是不够的,毕竟商品生产的特别快,而很多商品又十分耐用,如果一个包包用5年,一辆汽车开十年,那资本家也很难持续赚钱,所以为了让美国老百姓持续花钱,他们又用上了第三大绝招——提高大家的消费频率。
具体怎么做呢?我以当时的通用汽车为案例,为了让美国人换车更勤一点,他们每年都会不停地推出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的汽车,哪怕这些汽车的改动微乎其微,他们也依然会告诉大家,这才是最新品,他们完美的利用了人类喜新厌旧的心理,让人们对旧车产生不满意,对新车产生好奇,从而源源不断的卖掉通用的产品。
而且为了配合这三大绝招进行消费收割,他们还发明了一个新的东西,那就是分期付款,毕竟就算你说得天花乱坠,也要美国的老百姓手里有钱才行,所以发明分期付款,用提前透支的方式提升美国人的购买力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发展到这一步,消费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就基本成型,美国人也从曾经的爱储蓄,逐渐变成了超前支出和享乐主义。
就这样到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国内的媒体全都是这样的广告语:
女人,就要买包投资自己。
男人,你配得上更好的车。
爱她,就给她买钻石。
看到这里,我知道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要讲这段历史?因为你只有看懂消费主义兴起的历史过程,你才能看懂如今资本是如何在利用消费主义给我们洗脑。
不信我们一一对应美国资本家发明的三大绝招看看国内的场景。
第一招,凭空创造需求。
比如说带动容貌焦虑,频繁的在各大媒体宣传这样的话语:
1. 常敷面膜的女人,一定会更美。
2. 选择一款合适的面霜,让自己永远年轻。
3. 高挺的鼻梁,是女人精致的开始。
通过这些宣传语,就能带动面膜、面霜的销量,还有可能带动一部分女性去进行医美整形,从而凭空创造出了需求,让资本赚更多钱。
除了这个,资本还会发明一些以前根本就没有的节日,比如说白色情人节、女神节、520、还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等。
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给带大家找一个合理花钱的借口。
为了解释清楚这一点,必须结合资本的第二招去讲。
第二招,用商品来进行社会地位的划分。
这个社会地位的区分不一定是身份高低的区分,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进行人群区分。
比如说节日送礼这件事,资本就会使用这样的宣传语:
1. 爱她就要给她买鲜花。
2. 好男人就应该给老婆买化妆品。
3. 看一个男人爱不爱你,就看他愿不愿意给你花钱。
在这样的宣传语境之中,不给另一半买贵重礼物,就会让你被划分到直男、铁公鸡的行列,从而和那些看起来慷慨大方的人进行了区分,很多人为了面子,就只能被迫消费,一束鲜花999元,一瓶化妆品1314,而很多男性自己,却连吃一顿麦当劳都要犹豫很久,看到这里,你就知道消费主义的陷阱到底有多牛,它简直是完美的操控了人性,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就去花不必要的钱。
最后再来看第三招——提高大家的消费频率。
资本又是如何做的?像手机电脑这些电器频繁地更新换代,换汤不换药,逼着大家花钱这种案例我就不说了,我跟大家说一个不一样的点,那就是消费主义在中国盛行的转折点,其实是2009年。
因为这一年出现了所谓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从那时候开始,海量的购物狂欢节便不断涌现,包括且不限于:年货节、情人节、618、双11、双12、99大促、女神节等等,我大致算了一下,每年的各种购物节有二三十个,几乎每隔半个月那些购物平台就会催着你去买东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人购物的频率大为提升,以前一年只买几次衣服,现在可能变成了一个月就要买几次衣服,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商品?还是受了资本宣传的影响。
当然,我知道一定会有人不承认自己被资本洗脑,认为都是自己自愿做出的决定,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和大家说几个真实的事情。
第一个,味精为什么会被鸡精取代?因为资本频繁地宣传,味精致癌,会引发脱发等等,而鸡精才是真正健康的食品,可事实上呢?鸡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资本之所以这样宣传,是因为当年河南的莲花味精很受欢迎,国外的鸡精进入不了中国市场,所以资本才会传播这样的谣言。
同样的还有豆浆和牛奶之争,西方为什么说豆浆有雌性激素?因为他们要推广他们日常喝的牛奶。
还有我们以前常喝的骨头汤,他们也说高嘌呤会肥胖,可结果呢?转身他们就推广起了高热量的炸鸡汉堡。
如果这些还不够明显,那我说最后一个,吃肉这件事情,为什么他们最近今年一直在鼓吹吃素,说吃肉破坏环境?因为很简单的道理,他们开了很多人造肉公司,想要在中国推广他们的商品,不过他们的人造肉价格比真肉都贵,所以就必须贬低吃肉的这件事,只有这样,他们的产品才能脱颖而出。
看明白没有,消费主义的陷阱无处不在,它潜移默化的就榨干了我们的荷包,让我们不由自主的花了很多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