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笔记:我爱小本 一次出行,一次有长度的出行,有时间长度和距离长度的出行,准备一个小本,是记录此次出行的一切感受和客观数据的必备之物。这不仅是为了未来可以回顾,更是给自己的出行预先安装了一个可以由此出发的心理基础。好像这样有了一个小本,就可以心理稳定,处事不虚,条理不紊。其所显示的,是已经把人生作为一种审美的堪可回味,还肯定是所有意义中最重要的一条。 这是我喜欢小本的一个重要理由。本子这种将纸张裁剪装订成册以供书写的工业品形式,最着我意。它冰白的颜色和它空白的整齐,在书写之前可以把玩抚摸,在使用时可以记录、可以添加上自己生命的确切痕迹。用毕还是一种永远的珍藏,至少是和自己的生命相随的陪伴。 现在除了学生,已经少有人用小笔记本了。原来还有人用来记账,现在也已罕见,虽然有些小本在卖的时候就被命名为手账。现在大多数时候都已经是扫码付款,账目在手机上一清二楚;花呗更是可以在每个月的月初将你详尽的消费账单罗列出来,比自己手记要清晰准确明了、没有遗漏多了。 这样,除了学生之外,小本几乎快成了有特殊爱好者的专用了——用来记录当下感受的写作者专用。 各种新本子的空白的纸页都是可以长久地盯着看的未来空间,甚至就是未来本身。这种习惯的最初,一定是上学的时候盯着新本子想象未来上学的时候的情景那一刻开始的。以至于现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也用了小时候写作文的格式。只是那时候没有“人生”二字。 用上了一个新的小本,的确会有一种莫名的愉快。像是小学生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兴高采烈地面对一段新的生命时光。 这也就形成了一种不断在生活里出现,长久保持在生活里的快乐。爱不释手,百看不厌,反复摩挲,拿起来就高兴,想起来就兴奋。每每再次意识到自己有了新本子,就重新高兴一次…… 网购回来的商品中,最多就是笔记本。 比如这种羊巴皮的,也就是所谓磨砂皮的笔记本,封面带着适当的涩度。适合秋冬春三个季节使用,皮肤与之接触的话,会有温暖的摩擦感。在夏天则适合用光面的本子,光滑清凉的革面,不粘连,可以抵抗汗水和潮湿的空气。 比如这种厚薄其实只需要骑马钉就行的笔记本,一定要用线缝,因为这样不能粘胶的厚度,只有缝线才不容易掉页。 本子代表着可能性,代表着虽然不确定却一定是有更新更多的内容的未来。 时间和经历,生命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将逐一在这些小本子上留下痕迹。它们不仅仅是随身的工具,更是生命本身一种可以触摸得到的象征。 小本比较薄,用时不长便已用尽,所以磨损相对较小,与那些很厚的小本动辄要用好几个月的小本比起来,用尽以后品相也还相对不错。这大约也可以作为薄的一个优点,便于携带之外的又一个优点。 随时拿着小本,将头脑中的一闪念记录下来。因为身边没有他人,小本就是对话的客体;更因为一个人待着,头脑一直处于生活在别处的状态,神思缥缈,这样一闪念的东西很多。在家里,即使楼上楼下地走动也随身带着小本,以预备着随时可能有的需要记录下来的一闪念,不使遗漏。 小本上的文字,很多时候比正襟危坐到电脑前面写出来的文字要珍贵得多。因为其现场感使无论怎么在电脑前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的。小本上的文字往往最为鲜活。有时候人就坐在电脑旁,也还是要赶紧要拿起笔来,将一闪念的东西匆匆地记到本子上,然后再写到电脑上,或者是以后再写到电脑上。 在笔记本上记下感觉的状态,常有所感的状态,比之生活中其他的任何幸福,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其在生活中并不多有甚至独一无二的特点,成了确认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证据,成了清醒地进入审美的梦中的宝贵通道。 当随时可以沉浸在小本上的书写的时候,旅途中、生活中所有的无聊便被悉数冲淡了,乃至湮灭。有时候甚至觉着不是自己头脑里有什么精神世界,而是小本书写开创了日常状态中的一个精神家园。 在这样的意义上,我的著作就是我随时带在身边的这个小本。小本上有每时每刻我有所感的文字。它密密麻麻,却都是24小时的感觉中可以站出来的有形状、有质地的精粹。它们从心中咕咕流出,时轻时重,时多时少,积少成多,隔上几个月就会成为一本写完了的著作。 小本不因为文字的散乱不整而散乱而不整。拿在手里,足足的形式感使它像是一本真正的书,不是印刷品,而是自己手书的孤品。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可以随时写下文字的小本,人生是多么枯燥漫长。如果没有它,便不会再津津有味,便不会放下越积越多的包袱。表达卡壳的后果,是人生乏味且乱码。 小本上的书写使时间光滑起来,使旅途中貌似乏味的边边角角都因为书写而进入到了一种审美观察从而审美与思索的状态之中。这是任何其他的存在方式,包括看手机和听音乐都无法达到的享受。何况,还完全能配以看手机听音乐之类的普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