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河南“天才少女”何碧玉:14岁以750分考入清华,出国留学后怎样? 1985年

河南“天才少女”何碧玉:14岁以750分考入清华,出国留学后怎样? 1985年,何碧玉出生在了河南省新乡市的一户书香门第。 作为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在她的教育和培养上下了不少功夫,而何碧玉在学习方面似乎有着超越同龄人的天分。她一岁识汉字,三岁看名著,四岁练书法,这在何碧玉的父母看来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何碧玉的父母均为地质局的高级工程师,在教育孩子方面两人也是非常认真且细致。 何碧玉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育与遗传,她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非常喜欢阅读,而父母在学习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也为她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何碧玉的父母很少会催促孩子的学习,自己的女儿仿佛天生就是学习材料,她性格稳重,记忆力强,自学能力非常优异,对她来说,学习是一件快乐且简单的事情,仿佛并不需要太费力完成。 久而久之,何碧玉“天才少女”的名声也在家乡传开。 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升学、大考也随之而来,在很多同龄人还在为考初中发愁的时候,何碧玉已经给自己定下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她不想只做别人口中的“天才少女”,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考上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 因为从小表现出的出众的学习能力,何碧玉在家中深受长辈的疼爱,而且家人对她的希望和寄托也非常大。 为了给何碧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平时的她只要负责认真学习,家里的家务就由父母来承担,她丝毫不需要操心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宜。 这些期待和帮助,对于何碧玉来说是学习的动力,但同时也是成长的压力。 在梦想与父母的支撑的双重动力下,她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学习热情,坚持刻苦学习,戒骄戒躁,整日沉浸在书本中。 14岁,在很多孩子刚要准备中考的时候,何碧玉已经完成了高中的所有课程。此时的她已经将同龄人的学习进度远远地甩在身后,开始为高考做准备。 同年,她与比自己大4岁的考生一同走进了高考的考场。而她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待,14岁的何碧玉在参加高考后,顺利以750分满分从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在比自己大4、5岁的同学面前,何碧玉依旧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做着非常清醒的规划。 她在刚步入大学时,就对自己的人生定下新的目标:她不想与其他同学一样毕业后找一份工作糊口,她觉得自己需要迈入更好的知识殿堂,同时,她也认为目前国内的教育已经无法再为她的梦想继续添砖加瓦,于是,想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继续研究的她,决定要出国留学。 何碧玉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各方面成绩都很好,经过学校的仔细考虑,她也获得了去美国华盛顿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 在国内学习成绩优异的何碧玉,到了外国学校也丝毫没有逊色。 对她来说,去国外的学校之后做不完的研究和学不完的知识,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化的不适应。几年后,何碧玉获得了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学位,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由于国外科技比较发达,教育方法更为先进,于是何碧玉选择留在美国,并顺利进入纽约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相信在不少人的心中,“神童”似乎只是一个会背书会考试的“书呆子”,就如同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一些孩子在很小的年龄倒背词典,虽痴迷学习但其行为举止更像是一块只会“死读书”的木头,除了读书外,他们没有任何与人正常交流的能力。但何碧玉的出现却打破了人们对于“神童”的误解。 首先,何碧玉的天分虽高,但她付出的努力却比常人更多。 在很多同龄人玩耍的时候,她在努力学习,在很多同龄人还在犹豫未来走向何方的时候,她已经给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开始实施。 除此之外,何碧玉非常注重在学习之余的生活。何碧玉的时间并非都用来学习,而是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她喜欢音乐、书法、绘画,便在读书之余培养自己的广泛爱好。她从不将“死读书”或“在考试中拿高分”当作自己的学习目标,她想要的,是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爱好中调节不良情绪,这样才能真正劳逸结合,实现高效学习。 当然,“神童”虽有,但更多的还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如果我们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能利用爱好进行情操的培养,我们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对于一心想要让孩子成为“神童”的家长来说,一定要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孩子创造稳定、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不是让孩子在一团糟的家庭氛围中学会自律和自觉。 如果家长能做好榜样,那么孩子超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也会被激发出来,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会事半功倍。 其次,爱好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爱好不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而是由孩子来选择,父母只需要对孩子做积极的引导,而不是干预和强制。否则,培养爱好的过程不仅让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也会让孩子的学习成果大打折扣。爱好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一件感到快乐、可以调节情绪的事情,而不是一种比学习还要沉重的负担。 最后,天分虽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和勤奋更加重要。如果没有勤奋和努力,天分则会白白浪费,有了勤奋和努力,天分才会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