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有一位名叫王淦昌的耀眼明星,他的故事如同一段传奇,既波澜壮阔又深情厚谊。 年轻时的王淦昌怀揣着对物理学的无限热爱,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远赴德国,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麦格纳。 在一次实验中,他敏锐地察觉到导师所探测的射线可能并非γ射线,而是预示着一种新粒子的存在——中子。 可惜由于导师的偏见与固执,王淦昌的这一重大发现被忽视,可恶的是后来一名英国人基于他的思路发现了中子,并因此摘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时光荏苒,王淦昌回国任教后于浙江大学播撒知识的种子,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如程开甲、李政道等。在1942年,他理论论证了中微子的存在,却因国内实验条件限制,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导致再次与诺奖擦肩而过,这次是一位美国科学家摘走了荣誉。 正当王淦昌第三次向诺奖发起冲击,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之际,一封来自祖国的密电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面对即将到来的荣耀,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投身于核武器的研究,从此,“王淦昌”这个名字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17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与家人只能通过书信维系情感,妻子吴女士甚至以“你的爸爸在信箱里”来安抚好奇的儿子。 终于!王淦昌的牺牲与奉献换来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试爆,他的名字虽未在诺奖名单上闪耀,却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用行动诠释了“我愿以身许国”的崇高情怀,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信息来源:中国军工《第7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