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后26军受严惩,200多名干部被处分,2名营级干部被枪毙。 1950年11月,朝鲜战场上局势复杂,双方在战略部署上的微小调整往往会导致战争走向的重大改变。美国与中国志愿军在长津湖一带的战斗,便是战略调整的一个鲜明例子。 原本,美军第10军计划于11月26日发动进攻,从长津湖地区向西突进,目的在于打击西线志愿军的侧翼,并配合美第8集团军一同歼灭志愿军西线的主力部队。这一计划的成功依赖于美军多个部队的协同作战。然而,由于美陆战1师的进攻准备没有完全就绪,阿尔蒙德指挥官决定将第10军的进攻时间推迟到11月27日,美国军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先机。 与此同时,志愿军方面原计划在1950年11月25日同时在西线与东线发起进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志愿军第9兵团需按照计划完成部署。然而,由于第27军需要到22日才能到达阵地,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向总司令部发电请求调整东线的进攻时间。宋时轮建议将东线的进攻推迟至11月26日或27日,以确保第9兵团能够充分整顿,做好战斗准备。 微妙的调整对战斗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双方的进攻时间巧妙重合,志愿军和美军在长津湖一带的对峙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相互联系。志愿军虽然推迟了进攻时间,但通过精确的部署和准备,依然能够有效地应对美军的进攻计划。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志愿军凭借其灵活的战略和强大的作战意志,逐步扭转了局势。 1950年12月,朝鲜战场的长津湖地区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对志愿军将士们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军的炮火,而是难以抵御的严寒。 当时,志愿军第26军奉命作为预备队,要去接替20军58师,攻打下碣隅里。部队在连续作战中已经损失不小,急需休整。26军军长宋时轮考虑让部队修整一天,以便更好地投入下一场战斗。然而,上级的命令来得太急,等部队再次出发时,漫天的大雪又开始肆虐。 进攻的道路布满冰雪,前方的敌情更是扑朔迷离。志愿军没有制空权的掩护,炮兵营被美军飞机炸得七零八落,来自后方的给养也难以为继。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志愿军将士只能依靠血肉之躯和必胜的信念来对抗。 进攻的号角已经吹响,志愿军将士们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然而,茫茫雪原上连方向都难以辨认,迷失在冰雪中的26军一度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原定与其协同作战的58师,只能在没有26军配合的情况下,独自与敌人浴血奋战。 长津湖的冰天雪地成为检验志愿军将士意志的试金石。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英雄赞歌。纵使寒风凛冽,纵使雪花飞舞,志愿军将士们前赴后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26军面临种种困难。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作战环境,给部队带来巨大考验。尽管如此,绝大多数指战员都发扬英勇善战、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用生命捍卫祖国和人民。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的牺牲和奉献,才换来了今天我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根据档案记载,长津湖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第26军受到了严厉的处分。超过200名干部因战时表现不力,被降级或撤职。更为严重的是,其中两名营级干部,因为在战斗中擅离职守、临阵脱逃,最终被执行了枪决。 其中,最令人痛心的要数231团的营长和指导员。他们身负领导全团将士浴血奋战的重任,理应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然而,在敌人的炮火面前,他们却违抗军令、临阵退缩,带着部队仓皇而逃,甚至放走了本可歼灭的敌人。 作为一名军人,勇气和意志固然重要,但纪律和信念更加不可或缺。没有革命的纪律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英雄主义。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心存党和人民,才能在枪林弹雨中始终冲锋在前。那些在战斗中逃避责任、临阵脱逃的人,不配为人民军队的一员。 我们缅怀革命先烈,重温这段峥嵘岁月,就是要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汲取战争的教训,牢记革命的初心,继承革命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先烈,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