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唐旭东近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蓬勃发展,将为中医药产业注入新动力。他透露,今年他将围绕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唐旭东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已融入中医药发展进程中。在文献整理挖掘方面,研究人员可借助机器学习,对当代研究资料和古代文献典籍高效整合;在大规模队列研究方面,人工智能可对海量数据抽丝剥茧,精准发现隐藏信息。
“中药成分繁杂,从传统中草药筛选新活性物质、单体犹如大海捞针。如果结合人工智能进行多通道筛选,效率将会大幅提升,能更快地从海量植物资源里找到潜在有效成分,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唐旭东说。
唐旭东提到,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相关产业政策,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医药产业增长态势良好。但是,我国中药行业现阶段存在发展较慢、底子薄弱等问题,相较欧美大型药企资金匮乏。
唐旭东认为,企业既要积极引入外部资本,更要修炼“内功”。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确保数据真实透明,坚守质量底线,树立百年老店品牌意识;重视中药研发,遵循中央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政策指南,加强针对慢病的中药复方制剂研发以及挖掘传统中药活性成分。
同时,行业协会要发挥关键作用,强化行业自律,搭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与企业三方合作平台,加速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更好服务百姓。
“近十年来,基层中医能力建设的确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一些乡村仍然相对薄弱一些,中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发展空间。”唐旭东建议,要推动资源、人员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才能更好地让中医药在基层发挥它的特色和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唐旭东提到,当下中医本科院校学制多样,应依据岗位需求精准设计人才培养路径,如定向基层全科医师培训、大型医院专科医师培养,对标大内科、大外科基本功要求,细化专科培训流程,探索契合中医医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医药行业监管方面,唐旭东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虽有法规司,但各地执法人员短缺,应配备专职、兼职执法队伍,对个体开业、医院等中医药服务主体加强监管,确保百姓享受放心服务、健康服务。
唐旭东还提到,中药质量管控迫在眉睫。往昔中药材多为野生,如今以人工种植为主,易影响质量。主管部门要倡导拟生态化种植,模拟自然环境,同时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权责,建立溯源机制,推行药材分等级、优质优价,保障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