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天夜里,日本特务葛海禄在追击东北抗日联军时突然性瘾大发,便偷偷从样子沟下屯来到上屯想抢几名村妇作乐。途中,他看到西山河谷中闪烁着微微的火光,凭着自己多年“扫荡”经验,判定这必然是抗联队伍在此歇息整顿。 1938年,中国东北大地已经笼罩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在这片曾经富饶的土地上,百姓们遭受着日寇的残酷统治,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日军在东北实行"治安肃正"和"集团部落"政策,强迫当地百姓迁入指定地区居住,对反抗者实行残酷镇压。这种高压统治导致许多地区沦为"无人区",曾经热闹的村庄变得一片死寂。 在这种严酷的形势下,东北抗日联军始终坚持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深入群众,建立根据地,与敌人周旋,成为东北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日军为了打击抗日力量,不仅采用军事手段,还通过收买、威逼等方式培养特务和汉奸。这些叛徒利用熟悉地形和了解抗联情况的优势,给抗日武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葛海禄就是这样一个叛徒,他曾经是抗联的一员,后来被日军策反。他熟知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对抗联的活动规律也了如指掌。 1938年10月的一个夜晚,葛海禄在样子沟一带活动时,发现了西山河谷中的火光。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很可能是抗联部队在此休整。 葛海禄立即将这一情报报告给了附近的日军指挥部。日军司令部得到消息后,立即调集了三千多人的军队。 日军采取了重兵包围的战术,除了地面部队外,还出动了飞机进行轰炸。他们试图一举歼灭这支抗联队伍,打击东北的抗日力量。 这次围剿行动规模之大,在当时的东北抗日战争中实属罕见。日军设置了多重包围圈,妄图不让一个抗联战士逃脱。 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抗联第五军第一师面临着建军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经过此前多次战斗的消耗,整个师只剩下了一百多人。 这些幸存的战士中,包括了由冷云带领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一支特殊力量,不仅承担着战斗任务,还要照顾伤病员,缝补衣物。 战士们的衣物在河边行进时已经完全湿透,这种天气下如果不能及时烤干衣物,严寒就会成为比敌人更可怕的杀手。考虑到敌情,战士们只能分散成小组,偷偷生起几堆小火来烤干衣服。 就在这个时候,日军的突然袭击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数千名日军从四面八方向驻地包围过来,密集的枪声和炮声在山谷中回荡。 面对如此险境,师部立即决定组织突围。他们首先派遣师部参谋金世峰试图渡河,寻找突围的路线。 然而,乌斯浑河的水流远比预想的要凶猛。金世峰刚走到河中央就被湍急的水流冲倒,一个巨浪打来,人就消失在了汹涌的河水中。 渡河计划的失败,让整个部队陷入了更加危急的境地。敌人的包围圈正在不断缩小,而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后的退路。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冷云带领的八名女战士主动请缨,提出分成三组在不同位置向敌人发动进攻。这个战术建议立即得到了采纳。 然而,为了掩护主力突围,八名女战士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她们被更多的敌人包围,处境岌岌可危。 主力部队曾多次试图重新杀回来营救她们,但都被日军密集的火力挡了回去。八名女战士高声喊着让大家快走,坚持抗日到底。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突围战中,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成功地保存了主力力量。整个突围过程持续了数小时,最终主力部队借着夜色的掩护,成功突出了重围。 随着主力部队的成功突围,八位女战士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她们的弹药所剩无几,而包围她们的日军数量却在不断增加。 日军指挥官见主力部队已经突围,便将全部火力都集中在了这八名女战士身上。密集的子弹扫射着她们的阵地,炮弹在周围不断爆炸。 面对这种情况,冷云召集战友们进行了最后的商议。在这次简短的会议中,她们一致决定:宁死不当俘虏,用最后的子弹和炸弹与敌人殊死搏斗。 此时的八位女战士,除了手中仅剩的几颗子弹外,还有最后三枚珍贵的手榴弹。这是她们在战场上最后的武器,也是她们留给敌人的最后教训。 当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时,八位女战士同时将这三枚手榴弹投向了敌群最密集的地方。爆炸声响起,日军的阵型立即出现了混乱。 趁着这个机会,八位女战士迅速向乌斯浑河边移动。在她们身后,是漫天的子弹和不断追击的敌人,而在她们面前,是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 这条河流在当时有三百多米宽,水流湍急,深不见底。早晨的尝试已经证明,这条河流极其危险,连经验丰富的游泳健将都难以渡过。 但是对于这八位女战士来说,投河是她们唯一的选择。她们宁愿葬身河底,也绝不向敌人投降,这是她们共同且坚定的信念。 八位女战士手拉着手,缓缓走入了冰冷的河水中。身后的日军疯狂开火,子弹在河面上溅起一朵朵水花。 一枚炮弹在她们附近爆炸,激起了巨大的水柱。八位巾帼英雄永远地留在了乌斯浑河中。 战后,当地群众和部队多次在河边搜寻,最终只找到了五位女战士的遗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