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9年,毛主席入驻中南海,合影留念,永恒的回忆。 1949年的春夏之交,中国

1949年,毛主席入驻中南海,合影留念,永恒的回忆。 1949年的春夏之交,中国正处在翻天覆地的变革中。毛主席带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驻首都北京,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重要一步。 在众多建筑中,位于中南海丰泽园内的菊香书屋成为了毛主席的新居所。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建筑,曾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康熙皇帝还曾为其题写过对联。 选择菊香书屋作为居所,既考虑到了办公的便利性,也体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工作态度。中南海的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各个重要机关都很近,便于处理国家大事。 从西柏坡简陋的房屋到中南海的庭院,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变。对于新中国的领导人来说,这更是一种使命和担当的转变。 入住菊香书屋后的第一件事,就体现了毛主席对待政权的态度。中南海的花匠们按照惯例,在书屋周围摆放了各色菊花,试图营造雅致的环境。 然而,毛主席看到这些装饰后,立即要求将所有观赏性的菊花都搬走。这个决定的背后,是对群众利益的深切考虑。 他认为,领导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群众。如果自己住处摆满名贵花卉,可能会引导基层干部和群众效仿,从而产生不良风气。 菊香书屋从此失去了菊香,但却多了一份朴实和务实的气息。这种改变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新中国的领导人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在菊香书屋的陈设上,同样体现了这种朴素的作风。工作人员原本准备了高级弹簧床,但被毛主席婉拒了。 他表示自己习惯了木板床,不需要太过讲究的陈设。这种坚持不仅仅是个人喜好,更是一种引领示范。 从1949年6月入住,到1966年8月离开,毛主席在菊香书屋度过了十七个春秋。这段时期,正是新中国百业待兴的关键阶段。 菊香书屋见证了无数重要决策的制定,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农村走向城市后依然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坚持。这种坚持,为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步入菊香书屋,最引人注目的是那36个整齐排列的大书柜。这些书柜不是摆设,而是装满了各类书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世界名著,从历史典籍到科学著作。 书柜里的藏书数量接近10万册,这个数字令人惊叹。这个数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2.2万册的藏书量,也超过了郁达夫4万册的收藏。 这些书籍不是简单地摆放在书架上等待落灰。每一本书都带着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划线,记录着认真研读的痕迹。 在菊香书屋的布局中,最特别的莫过于那张宽大的木板床。这张床的设计别具匠心,东半侧专门用来放置书籍,让躺卧时也能随手取阅。 这种处处为读书而设的布局,甚至延伸到了卫生间。在卫生间里也摆放着书籍,让每一分钟都能用来汲取知识。 毛主席的读书方法独具特色,他始终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这种读书方法要求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录感想,与作者展开对话。 以《伦理学原理》这本书为例,这是一本只有10万字的著作。然而在阅读过程中,就写下了多达1.2万字的批注,批注量达到原书的八分之一。 这种认真的读书态度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秘书胡乔木就收藏了近5万册图书,并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写出了多部重要著作。 在菊香书屋,书籍不仅是装饰,更是生活的必需品。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书的踪影,每一处空间都成为了学习的场所。 1971年7月9日,菊香书屋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这是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也是菊香书屋见证的众多重大历史时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