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究竟是在哪里?中国最强“物理神童”尹希,毫不避讳地指出:“美国再乱我也不会回中国!这里有无数优秀的物理学家,这里的学术氛围和国内完全不一样。” 一针见血,揭开了“中国教育”环境存在的巨大问题——轻视物理!
尹希,9岁进入北京八中,12岁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学生。当他,完成本科学业后,便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了!
到了哈佛后,他发现这里的学术氛围浓厚,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整的理论基础,这让他能够更加全心思的投入到研究中,至此,他的物理天赋被激发出来,他选择了理论物理学,随后他又挑战了一个新难度的方向--弦理论。
在美国的留学的那段时间,尹希在物理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被誉为“物理新星”,这样的中国精英,美国又怎么舍得放过呢?
为了留住尹希,哈佛打破了“本校博士不得在校继续博士后研究”的百年规矩,破格允许尹希留校继续攻读博士后,2015年9月4日,哈佛大学发文:祝贺尹希晋升正教授!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他更是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虽然中国培养了我,但美国再乱我也不会回中国!这里有无数优秀的物理学家,这里的学术氛围和国内完全不一样。”
寥寥数语,却道破就道出了“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轻视物理!
杨振宁教授也曾说过:“中国太看重英语了,但是英语也是平时用得最少的,我们日常生活可以接触的物理化学,反而学得更晚,比重更低,这就很不合理。”
一语中的。杨振宁谈到,要想科技兴国,学洋文没用,必须大力发展基础物理,才能有更多的底层成果,这样才不会被人卡脖子。
尤其是在21世纪,你怎敢不学物理?当下的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都与物理有关。懂点基本物理知识,孩子才能适应技术时代。
毫不夸张地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不仅没有过时,还越来越强化。
物理人才培养的背后,是大国之间的博弈,以及中国努力想要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的绝地反击。
这,是一场国运之战。
任正非说:“芯片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但又有多少人还在认真读书?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
我们为什么在芯片、光刻机等领域落后于人,关键就是物理教育没有跟上,缺乏“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知识人才。科技振兴,加强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源还是要落实在小学、初高中以及大学的教育上。
痛定思痛,教育部正在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改革:选考科目模式由“3+3”转向“3+1+2”,大幅提升了物理地位。关键是,选择物理学科的考生可以报考90%左右的专业。
换句话说,物理,小到影响个人前途;大到影响国家命运!
改革之后,势必有更多学生会选择物理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中考物理的地位也跟随着提升。我们需要早早的进行准备,打好物理的基础,才能有备无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