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长一句话问懵柴静:中国人是不是人? 最近在美国对中国制裁的人员名单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人,他就是人大副委员长丁仲礼院士,他也是中科院院士,曾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一职。他和央视记者柴静的一次采访谈话,让人们记忆犹新。 柴静是央视著名记者,也是一位才女,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柴静给人的感觉是优雅,清简,干练,2013年年初,柴静被爆与摄影师赵嘉结婚, 2013年10月底生下了一个女儿,生产的地点是在“美利坚合众国”。根据美国法律,这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美国公民。 2015年,柴静自费100多万元,拍摄了一部让众人都十分震惊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对于环保问题,其实柴静早就开始关注了,2010年的时候,还采访了当时的中科院院士丁仲礼,当时他们辩论的话题是关于节能减排方面的。因为在那年的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丁仲礼批评发达国家碳排放霸权,当年按欧美国家提出的计划,未来的世界里碳排放总额被限制在8000亿吨以内。 降完之后,现在的27个发达国家,以11亿人口,占据了全球碳排放权44%的份额。 另外包含中国在内的55亿人,占据56%的份额。按此计划,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将是我们的2.3倍之多。 采访的时候丁仲礼说:“我的历史上比你少排很多,我人均排放跟你一样多,这我过分吧?” 柴静随后反问道,她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你这么一乘的话,那个基数太大了。” 丁仲礼回击道:“这就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了,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柴静接着回应击说: “现在常规的算法,都是以国别计算。” 丁仲礼在指责欧美国家给中国挖陷阱时对柴静说:“那你算账。假如告诉你,中国今后从2020年以后,每年花一万亿人民币去买二氧化碳排放权,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公平不公平?” 面对丁院士有理有据的话,柴静不接这句话,立刻从另一个角度去刁钻质问作为回应:“科学家在谈论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 丁仲礼说:“我对公平的理解,我把排放权视为发展权,视为基本人权,所以我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柴静:“您看您原来研究古气候的,都是很专业的科学家,但实际上这次气候谈判,您一直是在做政治解读,是在提出很多的方案跟策略,别人也许会对你的身份提出各种疑问,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您觉得?” 丁仲礼:“你就说我搞科学研究的,就不应该去了解后面的政治?” 柴静:“这倒不是,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家甚至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应该比如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这个前提下去制定方案?” 当时从这一段谈话中可以看出,当丁院士和柴静聊科学的时候,柴静开始跟丁院士聊道德,当道德也开始聊不下去的时候,又开始聊其他方面的,最后又开始抛出诸如科学无国界的说法,难道西方国家真的认为科学家无国界吗?如果是这样,当年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回国的时候,为什么会那么艰难呢?为什么现在美国还打压中国的科技公司,把一些科技公司领导人的家属非法扣留在国外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