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梁东方  小本是写作的人,自然写作的人的翅膀,和笔一样重要,而更富美感。任何时候

梁东方  小本是写作的人,自然写作的人的翅膀,和笔一样重要,而更富美感。任何时候去查看小本上随时记录下来的片段的话,都可以作为当下面对电脑手扶键盘的时候的写作材料,都可以进行一定长度的写作。这是观察与写作的乐趣,是随时将自己作为观察者和感受者的乐趣,它能不能使你成名且不说,至少可以让你把时间过得有意思。而让生命中的时间有意思,这实际上已经是最大的成功。 脑子没有什么急迫地要写的东西的时候,一般会习惯地去翻随身带着的小本,小本上只言片语的现场记录往往能提供宝贵的线索。那些在头脑一闪念里留下来的文字,那些在现场中偶然的感受,如果不是有小本上的文字提示的话,相信等坐到电脑前面的时候就已经忘了个大概了。 在双手扶住键盘,面对屏幕,文思枯竭的时候,小本上的三言五语就不仅是将时间充满,让生命重新在文字里变得有意义的通道,还很有可能是引起新的创作的最初萌芽。 与此同时,很多现实感觉的线索,尽管记录到了小本子上了,但是如果在最近的两三天里不写下来的话,细节就丢失了,也就说是当时当地的那种感觉就再也回忆不起来了,即便是写也很会很干巴,没有了湿润的细节。再硬写来意义已经不大了。感觉是湿润的,是有热量的,一放就会凉,就会干巴,就会丧失掉那些滋润的细节和丰富的色彩。 把材料都从小本上誊到了电脑上以后,思绪就不再受到制约,就比较容易从其中生发出来,写成文章了。这个过程有时候很快,有时候则需要时间,回味的时间。 比如一次出行,会使笔记上记录下很多线索,但没有必要急着将每一条线索都在第一时间里写出来,实际上有些东西还是需要在心里酝酿酝酿,慢慢地写,也许一句话,一个词,就能引发一个自由的空间,引发一篇好文章。而匆匆忙忙地将什么都在第一时间里记录下来,那不过就又是一片笔记而已。 现场在小本上记录的意义同绘画者在现场写生,将靠回忆和记忆绝对无法一一复原的自然的细节记录下来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现场的细节是无比丰富的,不在现场了的事后,我们只能记住一个记录表达结果的概念,而关于声光色味、关于空气轻微如丝的抖动与绝对异于另一种场景的特征统统丢失。 有笔记做基础的文章,好处是细节丰富,比完全靠回忆来写更如临其境;但是如果不能将笔记很好地消化,融会贯通到文章的语气脉络里,就会和文章两张皮,就会有明显的割裂的痕迹,就会让人很不舒服。这需要勇于将原来的笔记里的一些成分舍弃,要舍得动刀。 另一种情况是,过于详细的观察笔记释放了写作的冲动,相同的材料再无第二次使用的动力。这是有观察和记录的习惯的写作者的一个悖论:本来观察和记录的目的是写作,但是逐渐地观察和记录本身就成了目标,好像每天都在完成向着某一个虚无的存在陈述与交代的使命,反而将写作的终极方向丢掉了。所谓观察记录与写作的区别,就是一个有闻必录,不剪裁,以多以全为标准;一个则需要艺术化,需要剪裁,需要取舍,更需要升华,需要反复在心中琢磨,在感觉中把握,需要不说出去、不写出来的反刍。 根据笔记本上的笔记进行的写作,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制于笔记本身的每一个字了,本子上有的都要抄到电脑上,没有写上去的也就不能或者说是不会写到电脑上去了。关键还是笔记对于写作状态的连贯性的破坏,使写作成为拘泥于什么固定的格式思路的东西,而不再是头脑里随着双手在键盘上的舞蹈的自由呈现。失去了一切仅仅在头脑里,只有手指在键盘上的写作状态,飞翔在现实之上的灵魂出窍而又有文字为依托为轨迹的写作状态。 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笔记本上的东西只是写生,只是提供线索,甚至只是提供一些避免遗忘的提醒。它的有或者无,不代表什么,不能拘泥于它,不能反而受了它的限制。 笔记本上的只言片语的记录是财富,不是紧箍咒;是宝贵的线索,不是君临天下的命令,更不是需要赶紧打扫清楚的任务。虽然未必每一条笔记都需要斟酌,但是一些好文章往往就潜伏在这些只言片语的现场感受里,草率地使用之,就是不可追回的损失了。 以此观之,貌似观察笔记可能会在一个时期以内抑制创作欲,会使自己对同一题材的内容不愿再涉笔。不过,那种详细而周详的记录却不仅仅是写在本子上的,它同时植入了我们的大脑,会逐渐发酵,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以后突然催发我们的创作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