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方 在广州新中轴线花城广场盘桓的一整天时间里,时时有书写的机会,所以小本一下用了十大几页。 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梦寐以求的购物目标,想来想去,居然就只有小本了。而且不要高级的,就要小学门口的文具店里的那种简装的最便宜的小本。关键是要买在不同的地方,有特点,有记忆,成为一个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纪念意义,可以用本身记录人生轨迹的“信物”。 如今还在用纸质笔记本的,尤其是纸质小笔记本的,除了学生,已经很少见到。注意到北边一个地方几乎是人人拿一个小笔记本的,随时簇拥着、记录着。其本质和我们开会的时候正襟危坐的人们都要打开一个大本子认真做笔记的劲头一样,不在记了什么,主要在那个样子本身。 不过我是真喜欢小本,对各种各样的小本,总是有一种爱不释手的喜爱。现在拿在手里的这个动物皮毛图案的小本,线装的中缝,开展挺括,价廉物美,把玩之余不禁喜从中来。想象其于日后一段时间里,都将成为各种生活场景中记录感受与表达自己的载体,成为一个一个活在当下的片段的见证,还有落笔于其纸页的沙沙之响,那种质感,那种细节,便着实让人热爱不已。有这样的物陪伴的人生,是多么珍贵。 像一个孩子在爱自己捡来的一小块彩色玻璃,无用之用,实为至高无上之用。何况其于现实之中并非无用,而是大有其用也。 不过每次买小本,我都努力抑制住了自己当时想再买一本的欲望,只为期待以后再有不一样的新发现,有从封面到装帧到纸质都不一样的全新的小本。 再好的本子,再适中、再便宜、再漂亮也不能买很多。一般买一本,也可以是两本,最多三本为限,因为不能让同样的东西长期的没有变化地一直在自己手上、在自己眼里、在自己心头。 想尽量在不同的地方买本子,以为纪念,以让那个地方、那个时间被自己永远记住。因为每次买本子的情景气氛,自己都天然地会记得非常清楚。 逐渐地,买小本的乐趣甚至超过了买书的乐趣。书已经被被人写满了文字,没有你自己书写的天地了。小本却是空白的,任由你的笔触去记录你的感受。空白的小本,是专为你自己的人生准备的。书籍则已经满是别人的人生。 到了一个新的地方,默认要在那里买一个小本,那就是最好的纪念品。只属于自己,只对自己有意义的纪念品。这是个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独享的快乐,快乐的纯粹程度,好像是从童年一直绵延过来的一样。 每次买小本都不是刻意的,都是碰到的。都是在偶然里遇到,然后津津有味地挑选,往往还要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后买下的。每次买小本的经历都会记很长很长时间,在哪里哪里用什么价格买下的小本,当时的气氛如何等等,都能回忆起来。比如西安城墙下的熙熙攘攘的早市上买的小本,比如深圳城中村小学校门口有很多气根垂下来的大榕树下买的小本…… 我所用的小笔记本,一般都是随时遇到的街头小贩那里买的。他们一般不在自由市场上出现,而是沿着街走;推着一辆车,车上满满的都是本子。商量一下,多买几本会便宜很多。 去学校门口的文具店里买的话,能买到软皮的小本子,适合学生用的那种,一块钱一本,用起来也很不错。花钱不多能买到好本,那快乐就能让人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重新快乐一次。 买了几个小本的兴奋,不亚于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文具盒的那种最真挚的喜悦。开本和纸页、质地以及翻开以后不回页的特质都非常合意的小本。不仅有红色的书签儿布条儿,还有腰封,封面还是磨砂的软皮儿……双手摩挲着,久久不肯放下,由衷地审视了又审视,把玩了又把玩,珍爱有加。小本用线装,还用了厚且轻的轻型纸,手感好,还不沉。物之为用、物之为美的特征都在这样的状态里被发挥到了极致。那种沉醉式的喜悦形成的目醉神迷,让我怀疑自己已经达到恋物癖的极致状态。 小本的确调动了我久已沉睡的物欲。物欲,就是对某种特定的东西、特定的商品的近乎无理由的喜欢。这个商品,可以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也可以近于没有。实用功能不过是我们给自己寻找到的喜欢它们的一点冠冕堂皇的理由,内在的原因大多源于一种类似收藏癖的拥有欲,丰富地、富足地拥有这种物品,使自己经常可以沉浸在拥有的快乐中。经常拿出来抚摸、观看,是实用之外的更大乐趣。 对物的喜欢是纯粹的,无关其也许可以用钱来衡量的价值。我真实想要的物的东西,就是一个随身记录的小本子。价值一块多钱,如果网购一次买一打的话,还会便宜不少。仅此而已,这个物的东西能够给我带来真实的快乐。我会因为爱不释手而拿着小本左看右看,看不够。 我随时随地看本子、在网上看各种各样的本子的愉快,大抵与女人逛衣服摊儿的乐趣类似,乐此不疲,赏心悦目,耽于其间,不能自拔。等于是给自己在人世间又添加了一种囿于物又远远超越于物的快乐。 不管怎么说,还有心、有兴致买本子的人,至少说明他在这个世界上活得还有追求、有向往、有属于自己的平静怡然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