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色可餐】 青铜器最常见的锈色是绿色,绿色锈最常见的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看名字这么长就知道不会一下子形成。没错,生锈的本质是氧化反应,铜刚刚被氧化时,只变成红色的氧化亚铜——看到“亚”字就知道氧化程度不够深。如果氧化反应继续,红色的氧化亚铜会变成褐色的氧化铜。所以,红色褐色锈是青铜器锈色的“基底”,只不过常常被新的锈层完全覆盖,不易显露。 如果土壤潮湿,青铜器表面就会沁入更多氧气和二氧化碳,红色褐色锈就变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是孔雀石的主要成分,孔雀石可以做成国画颜料“石绿”。所以,从理论上讲,去博物馆刮一点铜锈,你就能画《千里江山图》了。 如果沁入更多铜和二氧化碳,绿色的碱式碳酸铜还能继续变成蓝色的碱性铜碳酸盐,这也是国画颜料“石青”的主要成分。此外,含硫的铜氧化物也可能呈现绿色和蓝色。 铜锈还有其他很多种,暂不赘述。去博物馆的时候记得凑近观察,你会发现不同颜色的铜锈如同威化饼干,分了层次,绝不错乱。 ///噩侯卣(音友)、噩侯尊,均为酒器,西周早期,湖北省随州市羊子山墓地4号墓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从文物感受历史 历史文物说话 文物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