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梁东方   读书并非苦役,也不是什么难关;这里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并不真正感

梁东方   读书并非苦役,也不是什么难关;这里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并不真正感兴趣的学业而不得不去读书的读书。在人生的大多数时候,读书实际上都是一种“扩展”,对现有人生局限性的扩展:看到在自己当下的人生状态里看不到的生活,或者发现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未经自己发现过的侧面。从根本上说,读书是一种人生的扩展,是自我生命圆融性的必然需要。 当你内心荒芜,不知道干什么好,无处安放自己的心的时候,果断地走进书房或者是站到自己的书架前,很快就能在琳琅满目的搜寻中找到感兴趣的思维线索或者审美趣味,排列与分析的乐趣很快就会在摩挲书脊的过程中油然而生。很快就能让内心平静下来,让整个情绪变得沉静而幸福。所以要有一定的存书量,存书太少的话就不会有这种效果。有人经常质疑有的人家藏有那么多书到底能不能看得过来,其实谁也很难把每本书都一一读完,大多数书只要在某个时刻能给你提供某种抚摸与翻阅的基本资源,也就已经足够了。 读书的乐趣与享受是将一摞书,至少三四本并置眼前,读读这个读读那个,且一定要坐在能感受到自然的风中,能看见窗外大自然的样子的地方。至于物质条件的贫富其实影响不大,只需没有切近的烦恼即可。没有必须办又很难办的琐事就好。 自然的读书应该不是将某一类书都读到了的,那种将所有某一类的书都读到了,都能写出梗概来的做法是不自然的,是有目的的,有写文章和出书的目的的。一旦有了写文章和出书的目的,所有的阅读就突然变了味,就在很多地方体现出了一种言语的泛滥之态。可惜现在已经很难读到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的文章了,只要在文章的角落里还有作者的那么一点点个人的见解,就已经是喜出望外的了。   现实的乏味和个人内心的乏味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到了崩溃的边缘。拯救之道可以是远游,可以是干体力活,可以是狂醉烂饮,但是更有效的拯救方法其实还是阅读。书中的世界,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人从这种日积月累的重复导致的无聊与无意义中拯救出来。 阅读于自己的一个奇妙作用是用以产生联想的工具,经常是书中的场景(并非一定是通常意义上的场景而也有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种气氛)勾起了个人生活的一个有联系或者没有联系的回忆。文字和意象这时候成为个人思想飞升的媒介,成为过精神生活的对象物。时读时写,写下的经常并非读后感而是自己头脑中突然出现的具有绝对的瞬间性质的想法。 现实的乏味和个人内心的乏味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到了崩溃的边缘。拯救之道可以是远游,可以是干体力活,可以是狂醉烂饮,但是更有效的拯救方法其实还是阅读。书中的世界,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人从这种日积月累的重复导致的无聊与无意义中拯救出来。 阅读于自己的一个奇妙作用是用以产生联想的工具,经常是书中的场景(并非一定是通常意义上的场景而也有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种气氛)勾起了个人生活的一个有联系或者没有联系的回忆。文字和意象这时候成为个人思想飞升的媒介,成为过精神生活的对象物。时读时写,写下的经常并非读后感而是自己头脑中突然出现的具有绝对的瞬间性质的想法。 阅读时常有所得,如同漫游时常有所得一样,这些所得因为都源于个人经验与眼前的触动的直接互动,所以无比真实有趣,深入自己的心灵,让自己获得少年一般的发现的乐趣。将这些所得记录到小本子上,让他们成为第二天早晨例行的写作时间里的材料,在那个时候进行再一次地咂摸,实在是幸福无比的事情。这种模式不仅让所历所读都成了享受的源泉,还为个人的人生灌注了永远幸福的血液流动。 阅读经常触发自己的感觉,那些感觉和阅读着的文字或者没有一点关系,甚至往往是没有一点关系的,只是因为在文字的缝隙里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一点什么什么,于是那一点什么什么就迫不及待地要求被书写下来,表达出来,成为了你这一个阅读着的时刻的一次意外的写作的快乐的原因。这也成为判断一本书好坏的一个额外的标准,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不仅仅要求书本身的联想能力,还更需要看其被阅读的时候阅读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