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特别不同意搞爱国教育,爱不爱国不是教育出来的”,2023年,清华教授阎学通否认爱国教育,直言:“岳飞妈妈在他背后刻了几个字,他就能打仗了吗?”
(信源:红色文化网——驳阎学通:爱国主义真的不需要教育吗?)
爱国,这个词本身就自带流量,自带话题。2023年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一番“大学生不需要爱国教育”的言论,直接引爆了舆论场。支持的,反对的,吵得不可开交。
一直以来,我们的爱国教育,基本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从小学到大学,爱国主题的班会、讲座、宣传片,没少见。岳母刺字的故事,更是从小听到大。
这种教育模式,就像老干部开会,念稿子,走过场,效率低,效果差。阎教授反对的,大概就是这种“填鸭式”的爱国教育,觉得味同嚼蜡,没啥营养。
他强调的是,与其口号喊得震天响,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劲。
传统的爱国教育模式,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它往往只强调忠诚、服从,忽略了个人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单向度的灌输,很容易让人变成“只会喊口号的机器人”。
长此以往,学生对爱国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阎教授虽然反对传统的爱国教育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爱国。他只是觉得,真正的爱国,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做出来的。
爱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更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榜样学习,都可以成为爱国教育的有效载体。就像荀子说的,“性本恶”,人都有自私的一面。
只有通过教育的引导,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国家和家庭的意义。
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民?这些都是爱国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清华留学生不愿回国,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缺乏爱国教育。
个人发展、职业规划、国际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与其一味指责,不如想想怎么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他们回来。
现在网上有很多成功的爱国教育案例,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奉献中感受爱国的意义。这种“体验式”的爱国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
关于国际学术交流,只要不损害国家利益,就应该鼓励和支持。毕竟,科学无国界,学术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进步,最终也能反哺国家发展。
爱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爱国不是盲目跟风,更不是无脑站队。
真正的爱国,是基于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是在了解国情、理解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爱国教育很重要,但不能搞成形式主义。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探索更有效、更多元化的教育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未来,爱国教育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