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方 骑车走了环城绿道的一小段,城市西北方向上,由西南而东北倾斜,方向倾斜地势也倾斜的一小段,从西部山前大地到北部滹沱河谷的一小段。因为骑行连贯,因为没有不得不的中断,也因为没有什么建筑物的阻碍,所以能明显地体会到地势上的变化,能在最大程度上意识到、感觉到一向生活在这里但往往不是很清晰的地理脉络。 冬天苍黄的大地,灰茫茫的天际线,尘土遍布的道路之外,笼统地看出去,树行的顶部已经有了集体发黄、发红的早春意味,麦田里卷边枯叶的麦子们也有了一种总的视野之中的浅浅绿意。 这一段蓝色路面的环城绿道,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高架路,都是专门搭起来的桥梁,桥梁两侧还有高高的护栏,加上始终与同高的高速公路并行,高速公路上呼啸不已的车声始终相伴相随,高速公路上有高高的噪音挡板的时候,视野就更受了很大影响,哪怕不是骑行而是站定了在栏杆边通过栏杆之间的缝隙向外看,也不太能有想象中对高架桥道路下面的大地一览无余的视野。要想避开挡板和栏杆获得这样的视野需要你有足够的身高,需要某些特定的角度,比如桥面正好要开始下坡,你拥有了一个坡顶上的俯瞰位置。 在这样偶尔的位置上,顺着高架路向前看而不是通常想象中的向左右看,才能望见在道路的远方有山脉逶迤,有田畴辽远。在山前大地上,在人烟辐辏道路纵横的繁复生产生活场景之上的高架环城绿道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超越一切的道路,让有幸走上这条专门道路的骑行者“凭空”拥有了从烦冗的生活里抽身出来获得诗情画意的机会。这一定是在生产生活水准提高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能有的非常理想化的设计与建设,在本地前此漫长的历史中,甚至一直都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然而现在,这样的理想之境就在眼前,就在自己的自行车车轮之下,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惊喜。不需要你费劲,不需要你有漫长的等待,直接就可以骑行上来。你不知道这一段路的勘查和设计的冥思苦想,你没有见过这一段路在施工的时候的工序的复杂和漫长,直接作为使用者在流畅的车轮运转中驰骋其上,自然会有一种意外收获到的自由感。正是这样的由探索的欲望出发的自由感,让人越走越远,乐此不疲地进入到了一种说起来是点缀在日常生活里,但在日常生活里却已经很是稀疏罕见的幸福之境。这一定就是环城绿道为庸常人生提供的最高价值所在。从此以后,天气好的时候,节假日的时候,甚或是天气不好的时候,心绪烦乱的时候,骑车走走环城绿道,百公里环城一圈或者十几公里、几十公里地走上一段,在自己生活其间的这片大地上驰骋一番,客观评价就是生活质量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这一段长达十几公里的绿道,上下口极少,更像是一道高高在上的彩色的桥、全封闭的桥,穿行在田野之上,却又和整个田野隔离。田野上的道路、树木,田野上人们的生活,都与骑行在桥上的人无法紧密联系起来。骑车走在高架绿道上,就只是纯粹的骑行,是在距离和速度之中偶尔瞭望到桥下的风景地风驰电掣。 的确是可以在很快的时间里就跨越以前需要绕行、需要等待、需要避让的复杂路口,可在终于跨过了所有这一切的时候,依旧不能回到地面上,与地面上的草木庄稼一起感受地表生活的风景,就有了遗憾。 过去的理解中,一条路只有在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的时候,才会搭起桥来,形成无障碍的通过。现在这种全程高架的格式,如同为了保持高速而建的高铁道路,少了起伏、拥有了速度,却也同时失去了在大地上瞭望、停歇、上下道乃至和草木亲密接触的空间可能。它更像是一条以锻炼体力为目的的户外健身房里的设施,牺牲掉了相当一部分大地骑行的时候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价值。 想起以前在地面上走这一段路的复杂而缓慢的过程,相当感慨。那些熟悉的路口,那些必然会有的红绿灯,那些需要小心观察前后来车的路段,都可以在一中非常放松的状态里一闪而过。骑行被赋予的自由感空前绝后,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运动工具乃至审美方式的优势被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出来。这几乎可以说是骑行的最理想状态。 不过,尽管倏忽之间就完成了那时候需要走很长很长时间的地段位移,可也没有了那种在普通道路上缓慢骑行的时候的丰富感受。随时停下来看看路边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景象,买一点东西,聊上几句,在孩子的奔跑和老人的凝望之间迂缓穿行……看来以后在环城绿道上骑行并非唯一的选择,走下边的日常道路穿村过寨,在道路纵横的地表上转折前行,依旧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骑行选择。 这不是对环城绿道的诟病,毕竟增加了一种高大上的骑行选择,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赞叹乃至讴歌的。其超前的全程高架设计和出乎意料的骑行纯粹性考量都是其重要特征与价值的组成部分,可以免费骑行其上,已经是一种让人喜出望外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