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梁东方 春节假期,两次带着一岁半的孙女到图书馆。她以清澈的目光面对建筑和书籍以及

梁东方 春节假期,两次带着一岁半的孙女到图书馆。她以清澈的目光面对建筑和书籍以及建筑和书籍展开的方式,充满了好奇的观察和专注地凝望,她小心翼翼地试探着翻阅图书并对从书架上自由抽取图书的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行了专注地观察。她在图书馆里是一如既往地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沉迷,一定会由此对成年人以及其他小孩子在图书馆里的行为状态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为建立自己在图书馆的行为状态奠定了学习的榜样。 当年在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的广州新中轴线上看到赫然忝列其间的广州图书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样子一点不亚于周围任何一座商业综合体的热闹,十分感慨。感慨发达城市的发达居然也可以体现在图书馆这样不直接和经济买卖相关的设施中。 图书馆是常居之地的风景之一,也是常居之地的逋逃薮。不管你居住在多么优美的地方,常居都会导致对周围风景的过于熟悉,都会产生熟视无睹的心态。 曾经在莱茵河边的小镇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是一座被评为欧洲最美的二十个小镇之一的地方,莱茵河常年奔流不息,山地黑森林郁郁葱葱,各种社会保障完善,公路铁路交通方便。但是和一位弗莱堡大学的退休老教授交往过程中得知,他们一家人每年都会专门拿出时间离开这里,因为莱茵河谷也是河谷,对人的视野与心胸都有一种长时间以后积累出来的压抑感。离开是为了给自己增添新地理环境里的感受,也是为了刷新在本地的感受。 这是一种在地理意义上离开本地获得新鲜感的人生设计,如果没有这种经济能力和时间机会的话,那图书馆实际上就是一种上好的调剂。在精神意义上离开本地,去往崭新的领域、深入的领域里去遨游,也可以抵消在长期的本地生活里积累出来的乏味感。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图书馆作为一种集体的精神场所,俨然具有了与宗教类似的思想引领与精神抚慰的价值。当然与宗教不同的是,每个人置身期间的所思所想都是自由的,都是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倾向去做分门别类的徜徉的。 位于正定新区的石家庄图书馆新馆不是广州图书馆那样高大的单体建筑而是数栋没有那么高却都很宽大的栗子色的集群建筑。楼和楼之间的空中玻璃走廊与地面空间为整个建筑群提供了一种宽松舒展的环境氛围。不设围墙,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各个方向抵达和离开,体现着一种难得的开放性。 成年人和有自主阅读能力的大孩子自由出入,抱着婴儿的家长也可以流连盘桓。婴儿于人生之初在其中获得的阅读氛围印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图书馆这样的人类建造的细节观察的潜移默化的收获。当然,放映厅里正在播放的动画片一定是他们的最爱无疑。 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建筑,为人们提供了自然环境之外的另一个舒展精神的空间。在这个免费的空间里,有恒温,有电,有网络,有桌椅,有书籍,有热水,有厕所,有餐厅,有每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在纯粹自然环境里都很难拥有的实用与方便。你不去,就等于放弃了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使用权利。你去了,就为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根据个人观察,假日来转博物馆的,除了学生之外,大多数都是年轻父母带着孩子的组合,很少有其他年龄段的人。年轻父母带着孩子驱车而至,在图书馆度过半天一天的普遍选择,意味着与国内其他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上的一致性,90后父母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格式与父辈已经有了明显不同,他们自身的休闲、充电和对后代的教育的要求,在图书馆这样的地方获得了一种共同受益的回报。 至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对较少,其实也很自然。当然和本地整体的人生状态相关,只看当下的实用主义认为,来图书馆是不能直接挣钱的,只是在消耗自己的时间。学生和失业者来图书馆天经地义,其他有工作的人、有事的人,即使在不工作和没事的时间段里,也未必愿意来图书馆休闲。看书不是休闲,看书有点累。 记得黑塞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一段大意如此的话:阅读其实为了更好地玩。不阅读的玩,很快就会乏味,阅读以后的玩才能更趋丰富。 图书馆是城市综合实力在最贴近居民的角度上的一个物化体现,修建图书馆是每个纳税人的力量联合起来完成的,你作为个体使用不使用是完全有自己的自由的。事实上,一个人两个人甚至是一家人驱车而来,在图书馆度过一天的时间,已经是很多年轻居民的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一种。 在报告厅看看电影,在儿童馆看看那些价格不菲的儿童画册,在分门别类的文学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理工农医阅览室去看看相关的书籍,坐定了阅读,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平板上写写画画,孩子们做做寒假作业,这种人类社会的美好图景实在就是降落人间的天堂。 石家庄图书馆的新馆所在的正定新区,门外不远就是公园,这为在屋子里看书看累了出来散步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条件。如果没有衣食之忧,图书馆简直就类似理想国了。在风景单调的平原上,在日复一日的本地熟悉生活场景里,图书馆无疑是开启广阔而深邃的丰富人生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