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后,李讷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反而被要求撰写认错材料,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她也一直坚持不低头,宁愿没有工作,作为单亲母亲,她和年幼的儿子在北京的生活尤为艰难,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日子变得岌岌可危。李讷母子俩蜗居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家具简陋,墙角堆满了待修补的衣物。家里的被子,一人一条,一半铺一半盖。日子最艰难的时候,李讷不得不忍痛将一些用不着的书卖给旧书店,以应急需。每天清晨,李讷都要早起,前往附近的市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最便宜的蔬菜和粮食,以维持生计。市场上的人们行色匆匆,都为生计而奔波,李讷也不例外。 在那些日子里,每一顿饭都显得尤为珍贵。李讷常常站在市场的一角,精打细算,琢磨着如何用有限的钱买到最多的食材。她的脸庞在寒风中显得憔悴,但眼神中的坚定却从未动摇。买回来的粮食沉重无比,她和儿子需要分几次才能搬回家,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尽管生活的重担让李讷喘不过气来,但她从未在儿子面前流露出绝望的情绪。每当夜幕降临,屋内只有一盏昏黄的灯光时,她总是努力营造轻松的氛围,给儿子讲述乐观的故事,让他在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一颗纯真和快乐的心。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李讷教会了儿子如何珍惜每一顿饭,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乐观。她的生活虽然贫苦,但却始终保持着尊严和自我价值感。她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迎来生活的转机。 韩氏在回忆文章中提到:“李讷回北京后,住在太仆寺街,我常去看望她。她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身体也不好,患有妇科病和胆结石。她独自带着一个孩子,家不像家。买了粮食拿不回来,就买个小车推回来,母子俩再把粮食抬上楼。我看到这情景,心里非常难受,不禁想起她在毛泽东身边时的往事……” 后来,中办对她的生活给予了补贴,李讷的日子才稍微好过了一些。 对于李讷的处境,曾为毛泽东担任过卫士长的李银桥夫妇深感同情。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担任卫士长多年;他的妻子韩桂馨也是一位抗日战争的干部,在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撤离延安的艰苦日子里,她曾在毛泽东身边为其带孩子,李讷就是在她的照顾下长大的。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李银桥夫妇对李讷的不幸深表理解。他们看到李讷一个女人孤苦伶仃地带着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里里外外都要一手操持,身体不好还疾病缠身,怎能承受如此重担?特别是离婚后长期的孤独寂寞生活,更是让她的精神备受煎熬。李银桥夫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常前来看望李讷和孩子,给予他们慰藉和鼓励。 当李银桥夫妇去看望李讷时,韩桂馨得知她多年来依旧是独身一人,便决定为她介绍对象。但李讷因母亲的事情一直自卑不已。韩桂馨劝道:“你不仅是她的女儿,还是毛主席的女儿,你不应如此自卑!”在韩桂馨的悉心劝说下,李讷终于放下了顾虑,接受了相亲。 1985年冬,李讷与王景清正式结为夫妻。婚礼简单朴素,只在家里摆了一桌酒饭,符合毛泽东生前的习惯。参加婚礼的人并不多,只有叶子龙和女儿叶丽亚、离休在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康一民以及李银桥和我。杨尚昆同志得知消息后,送来了一副被套和一包巧克力糖,他知道李讷小时候爱吃巧克力,还写了贺词并签上了全家人的名字。王光美见到李银桥夫妇,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为李讷办了一件好事。” 婚后,李讷的生活变得相对幸福。王景清与李讷相处融洽,他正式办了离休手续后,关系也从云南转到了北京。王景清几乎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家务活,买菜买粮、做饭、修门窗、拉煤块……他还为李讷做了一个小板凳,冬天里也像普通人家一样买上几百斤大白菜,推着拉板车回来腌酸菜。每次去买菜时,胡同口国营商店里卖肉的师傅见到王景清都会说:“你来了,李讷的日子也好过多了。过去她只买1、2毛钱的肉,少得没法切。”王景清笑着回应说:“现在我一次买2斤猪肉,分成几顿吃。”为了减轻李讷的负担,他们省吃俭用为孩子请了一个保姆。在对待孩子方面,两口子还是十分舍得的。 李讷比王景清小13岁,身体不大好的李讷,却十分关心老伴的身体。王景清说,“70多岁时,我开始创作剧本,李讷就总提醒我,‘你岁数大了,可不要累病了,不要太伤神。’”革命战争时期右眼、左肩和颈椎都受过伤、身子骨也不算太好的王景清,听到老伴嘘寒问暖的话语,心中满是感动。 王景清同志身体健壮、朝气蓬勃、兴趣广泛。李讷擅长书法和绘画,王景清也能写能画。他参加了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书法班,还加入了北京军区离休老干部合唱队。他关心体贴李讷、照顾李讷,采购、做饭等一应家务都自己承担起来。李讷身体不好常去医院,他总是一早去排队挂号陪李讷看病。他也陪李讷去监狱看望母亲。母亲见到这位女婿非常满意地说:“老王啊,你年轻时一定很帅气。你50多了还这么精神。你们是谁帮忙介绍的?”王景清回答道:“是李银桥和韩桂馨。”她沉默片刻后只说了一句:“银桥和小韩阿姨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