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山东济宁,一个男人在集市上,看到一个年轻女子被人追赶,一时动了恻隐之心,上前救下女子,不料,女子反而赖上了男人,一直跟在他身后不肯离去。 这天,济宁市中区的集市上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女子跌跌撞撞地奔跑着,身后跟着几个吆喝着的小贩。女子神情恍惚,眼中满是惊恐,显然是无意中触怒了那些小贩。 正在集市上买年货的李大叔注意到了这一幕。他本能地觉得不对劲,立即拦在了女子和小贩之间。"怎么回事?" 李大叔厉声问道。小贩们七嘴八舌地解释,说这个女人偷了他们的东西。李大叔仔细打量了一下那个蜷缩在地上的女子,发现她精神状态很不正常,根本不像是有意偷窃的样子。 李大叔安抚了小贩们的情绪,主动赔偿了损失。他蹲下身子,轻声问道:"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女子抬起头,眼神空洞,嘴里喃喃自语着听不懂的话。李大叔意识到这个女子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决定先带她去派出所寻求帮助。 但是在派出所里,女子始终无法说出自己的身份信息。警察也查不到任何与她相关的失踪人口报案。眼看天色已晚,李大叔不忍心将她一个人留在街头,就暂时把她带回了家。 李大叔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年近四十还没有成家。他本以为只是暂时收留这个可怜的姑娘,没想到这一收留就是一辈子。 女子虽然精神恍惚,但很温顺,不会闹事。李大叔给她取名"陈君",悉心照顾她的起居饮食。 随着时间推移,陈君的精神状态渐渐稳定下来。虽然她仍然很少说话,但能够理解简单的指令,也会帮着做些家务。李大叔渐渐习惯了有她在身边的日子,两个孤独的灵魂似乎找到了依靠。 1998年,陈君怀孕了,几个月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 李大叔给孩子取名"心愿",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然而,生育并没有改善陈君的病情。她时而清醒,时而恍惚,有时甚至会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 李心愿的童年并不轻松。他很小就意识到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母亲常常会突然发病,尖叫着把他推开,有时还会无故打他。每当这时,父亲就会把他护在身后,轻声安抚母亲。李心愿渐渐对母亲产生了恐惧,甚至有些厌恶。 上小学后,李心愿更加感受到了家庭的特殊。同学们都有会说话的妈妈,而他的妈妈却常常一言不发,偶尔发出的声音也让人听不懂。有次班级组织家长会,李心愿死活不让父亲带母亲来学校,怕被同学们嘲笑。 直到那天放学后,他看到母亲在校门口等他。正当他想躲开时,突然有辆电动车向他驶来。 母亲一个箭步冲上前,把他推开,自己却被车子撞倒在地。那一刻,李心愿看到了母亲眼中的担忧和爱,他突然意识到,尽管母亲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她的爱一直都在。 这件事之后,李心愿开始尝试理解母亲。他发现母亲虽然说不出话,但能听懂他们的交谈。 有时他跟父亲聊天,母亲会做出相应的表情。李心愿渐渐学会了"解读"母亲的心思,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心愿越来越好奇母亲的过去。他常常问父亲关于母亲的事,但父亲知道的也不多。 直到有一天,李心愿无意中发现母亲喜欢看电视里关于贵州的节目,每次看到贵阳的景象,母亲的眼睛都会变得明亮。 这个发现让李心愿萌生了寻找母亲身世的想法。他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还报名参加了电视台的寻亲节目。可由于线索太少,寻亲之路异常艰难。 但是李心愿没有放弃,他每天下课后就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周末就去贵阳的各个社区询问。 终于,在李心愿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终于在一个老社区找到了线索。一位老人认出了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告诉李心愿,这个女孩叫陈进,是30多年前离家出走的。 带着这个信息,李心愿联系了《等着我》节目组。在节目组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找到了母亲的家人。 原来,母亲名叫陈进,是贵阳人。34年前,19岁的她因为一次感情受挫,精神出现了问题,离家出走后就再也没有音讯。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李心愿百感交集。他既为终于找到外公外婆而兴奋,又为母亲所经历的苦难而心痛。当他带着父母来到贵阳,见到年迈的外公外婆时,所有人都泣不成声。 最让人惊讶的是母亲的反应。多年来一直沉默寡言的她,在见到父母的那一刻突然跪了下来,嚎啕大哭。 这次相认不仅找回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也让李心愿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他明白了父亲多年来默默付出的伟大,也理解了母亲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但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家。 回到济宁后,李心愿决定继续照顾父母,同时努力学习,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帮助像母亲这样的患者。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